央广网北京4月5日消息(记者张闻)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冰上项目测试活动启动,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冰上项目竞赛组织、场馆运行、服务保障等工作接受实战检验。本次测试活动从4月1日开始,持续到10日,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7个项目在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分别举行。记者走进冬奥场馆,实地探访活动测试进展,5日首先来到国家速滑馆和首都体育馆。“最年轻”和“最具历史”场馆都有哪些亮点?

2021年3月31日,国家速滑馆内景。据悉,“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于4月1日至10日在北京举办(图片来源:CFP)

清明假期期间,北京的五座体育场馆首都体育馆、五棵松、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和国家速滑馆,不仅没有放假,而且还在进行高强度的测试演练。记者来到首都体育馆和国家速滑馆提前体验了奥运气氛。这两个体育馆,一个是全新的,一个是最有历史的。

众所周知,国家速滑馆还有一个特别美的名字叫“冰丝带”。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站在看台上指着巨大的冰面告诉记者,场馆已经完成了二次制冰。“现在我们所制的是大道速滑的赛道,在这中间是运动员的准备区,颁奖台都已经放好了。‘冰丝带’的首次制冰在1月22日,那个时间段只是测验制冰的基础设备的能力。这一次是为测试活动的比赛制冰。这次的制冰工作更高效。”

武主任说话时,正有三台扫冰车从看台下方缓缓开过。驾驶第一台扫冰车的是制冰师马克。马克有个小习惯,每次制冰开始前就要留胡子,等到制冰完成再把胡子剃了。这次的制冰过程比大家想的都要更顺畅一些,马克的下巴早就光滑了。10天左右的制冰工程提前完成。也许有人会问,什么冰要“冻”这么长时间?答案是“亚洲最大的冰”。第一次走进“冰丝带”的内场记者就被震撼了,一个标准足球场是7千平方米,而“冰丝带”的冰面有足足1.2万平方米。即使没有比赛,这也是巨大的视觉震撼。

在北京动物园附近“年纪最大的”的首都体育馆修建于1968年,可以说见证中国体育不断进取的过程。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它作为排球比赛的场馆经过一次焕新。到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这里将会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的比赛,所以它又迎来一次焕新的契机。这里本来就是中国冰上运动的大本营。如果翻开那些老的纪录片就会发现申雪、赵宏博、杨扬、王濛都在这儿留下过很多影像。因为当年大家训练在首体,生活也在这个“大院里”。

4月3日,“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上午是青年选手花样滑冰比赛,下午是青年选手短道速滑比赛。花滑和短道速滑在同一场地进行,不仅是明年北京冬奥会的安排,也是历届冬奥会的惯例。这也就意味着,53岁的首体要快起来,为场地转换练就“变形技”。3日中午,花滑比赛一完,新购置的冰狼清冰车先出来清理冰面。由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冰童队伍,第一时间提着装满冰渣的水桶上场,用刮刀铲着冰渣,贴补花滑运动员留下的冰窟窿,再用刮刀刮平冰面。与此同时,在冰面下方的冷凝管,开始将冰温下调到-7度,让冰面达到短道速滑运动员需要的硬度。首体场馆群运行团队场地转换负责人申鸰表示,这个过程他们给自己设定的时限只有两个小时。

申鸰介绍:“短道速滑要求的冰面薄一点,而花滑由于项目要跳跃,要旋转,则需要冰面厚一点。所以鉴于这两个项目需要冰面的薄厚不同,所以现在冰面采取了一个综合(处理)的措施,冰面厚度都用的是五厘米,通过调节温度来达到这两个项目的需求。冰面的厚度不变,把温度降得更低来使用短道速滑,那么(把温度)升高一些来使用花滑,这是我们制冰师提出的一个建议。这个建议在平昌和索契冬奥会上也是这样实施的。”

在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时,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项目同样在一个场地内的同一块冰面上举行。两个项目比赛最短的时间间隔为四小时。和往常一样,北京又给提高了难度系数,要求缩短为两个小时。如今正在向着快速完美变身的目标逐渐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