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31日消息(记者冯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以“一人生病,众人均摊”的模式被人们熟悉的网络互助平台“水滴互助”今天(31日)晚上6点将正式终止。而本月24日,另一家网络互助平台轻松互助也已经宣布关停。除此之外,近一年来,网络互助行业很不平静,目前已经有四家平台宣布退出。

  其实我国的网络互助平台也曾经站在风口之上,收获了一大批用户,比如“水滴互助”平台上的会员数就达到了8000万之多。曾经拥挤的赛道,为什么如今选手们纷纷离场?“一人患病,众人均摊”“花小钱,治大病”听起来不错的公益模式,背后存在哪些问题?平台说停就停,用户之前交的钱还能退回来吗?

  回头看,至今我国网络互助行业已经走过十年,覆盖上亿人次,低廉的费用、简单的产品条款,俘获了年轻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的信任。然而说停就停,平台该如何处理好上亿用户的一系列权益呢?

  横向对比几家网络互助平台给出的解决方案,各个平台普遍提出对规定时间前确诊大病且提交救助申请的会员,提供一些必要的救助,但是公告中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

  对于“账户余额如何处理”的问题,仅从“水滴互助”一家的情况来看,目前退余额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已经有一部分用户收到了退回的钱。“水滴互助”会员小严说:“我就希望如果‘水滴互助’平台关停,平台上面的钱能够按时如数的退回给我们。我是之前交的钱,我身边的人已经有钱退回来了。”

  从网络互助的逻辑来看,“花小钱、治大病”这本应是一件大好事儿,也有着旺盛的用户需求,但是为什么近期做好事的各家网络互助平台却纷纷离场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分析,首先就是,网络互助平台的身份认定到底是公益平台还是商业平台,“如果网络互助平台做商业,平台有没有这个条件、有没有资源、有没有资质;如果是做公益,这个平台付出的成本怎么来承担,这是商业模式的选择。”

  此外,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赔付规则真正公平?众口难调。李勇坚说:“整个平台怎么保证规则是公平的。一个人生了病,给他多少钱,怎么建立一个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规则,其实难度非常大。我们说众口难调,你觉得公平的,但是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公平。”

  作为互联网的一贯套路,低价入场这一点在网络互助平台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低价策略却难以持久,随着加入互助平台成员总数和年龄的增加,成员的重疾发生率会开始接近社会平均水平,分摊金额会上升。因此,经历了高光时刻的网络互助平台近些年出现了用户大量流失的困境。

  江西省上饶市市民毕如玉已经参与某平台互助产品四五年,她告诉记者,每月用户分摊的费用已经越来越高。毕如玉说:“一开始的时候是每个月分摊两次,一次(一个人)5毛多。但是这两年,我是看着分摊金越来越多的,我查了下,三月第一期一个人分摊了6.09元,第二期一个人分摊6.36元。”

  水涨船高的费用让更多用户退出平台,又开启了新一轮分摊金上涨的恶性循环。在平台遭遇发展瓶颈之时,关于网络互助平台的风险也越来越引发关注。

  2020年9月8日,银保监会打非局发文《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明确将“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定义为非持牌经营。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告诉记者,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将网络互助纳入监管的呼声愈发密集,这个涉及到上亿用户的行业恐怕日后无法再游离于监管之外。王绪瑾说:“根据国家保险法的规定,经营保险业务要设立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要经过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同时它的产品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较大险种要经过在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或者其要备案。一旦赔不起,恐怕就会带来一个社会性的金融风险问题了。”

  然而客观来说低成本解决重疾风险的需求仍然存在。在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看来,未来网络互助平台面前仍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在银保监会统一监管下,利用平台优势进一步完善相互保险设计,而另一条路则是走非营利的社会团体路线。朱铭来说:“我个人可能更倾向于第二条路,希望将来做成一个社会团体性的、非营利性互助合作组织,不要再跟金融业掺和到一块,单纯地谈一个保障,相当于大家互助共济。”

  朱铭来强调,非营利并不等于纯公益,而是指整个组织收支基本平衡,在此基础上平台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构建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建设之后,形成了一个客户群的信息数据库,我们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提供相应的比如说商业性的服务,这就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