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2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2日0点的钟声敲响之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和央视新闻频道通过节目对接的方式,向听众和观众一起问候新春。在这段节目中,广播主持人和电视主持人聊到一个话题:1983年央视春晚诞生之前,是什么样的节目在陪伴大家守岁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1950年新中国的第一个除夕说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吃过年夜饭,守着收音机,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节目陪伴下度过除夕。1950年2月16日,新中国第一个除夕,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刚刚签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这天晚上除了播出相关人士的广播演说、歌颂中苏友好的诗朗诵和音乐节目外,还有秧歌剧“王大娘赶集”和单弦“解放翻身过新年”。

  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春节大联欢》被称为新中国最早有影像记录的“春节联欢晚会”。半个多世纪后的现在,它还在网上引发年轻人的讨论。在中国还没有电视、家家户户都用“话匣子”的年代,1956年2月11日的这个除夕,这台“春节大联欢”是以实况录音的形式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

  郭振清:今天晚上的节目还要播送到全国,现在在全国的各城市里和农村的俱乐部里,在国防的前线,在少数民族的帐幕里,从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到海南岛的椰子林里,都有人在收听晚会的节目,和同志们在一起,共同欢度这个春节……

  这台联欢会的主持人被称作“报告员”,是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扮演了游击队长“双枪李向阳”的演员郭振清和女演员安琪。在一个多小时的节目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的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表演了相声《夜行记》,梅兰芳演唱了梅派代表作《宇宙锋》,周信芳带来了《四进士》,新凤霞演出了《刘巧儿》,郭兰英演唱了电影《刘胡兰》的插曲《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舞台上下,阵容空前。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和数学家华罗庚、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民族工商业者荣毅仁、作家老舍和巴金,还有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英雄都被邀请到联欢会的现场。

  195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性年头,“社会主义”也成为这一年的绝对主题词。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与推进,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1959年2月7日,又一个除夕。通过当时《北京晚报》上刊登的节目预告可以看到,除夕这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以戏曲和曲艺节目为主,包括京剧、川剧、桂剧和相声。当天傍晚,内务部部长谢觉哉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广播讲话,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全国烈属、军属、伤残复转和退伍军人祝贺春节。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北京电视台也播出了讲话的内容。当时的北京电视台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于1958年5月1日诞生。换句话说,1959年2月7日是中国第一个有电视的除夕,不过那时候全国还只有几百台电视机。

  翻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频资料库可以发现,几十年来陪伴听众度过除夕的节目中,最常见的是戏曲、曲艺和歌曲,但它们的组合形式也在创新。

  1982年,央视春晚出现的前一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春节串门联欢会》。它用上门拜年、表演节目的形式,走访了新凤霞、侯宝林、关学曾等艺术名家。欢声笑语里,是辞旧迎新的舒畅和感怀。节目中,阔别舞台多年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反串了京韵大鼓《挡曹》,丈夫吴祖光则是朗诵了自己十年前写的诗:“春风浩荡好吟诗,绿遍天涯两地知,看取团圆终有日,安排重过少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