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31日消息(记者马喆 侯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自2018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以执法检查等法治方式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实现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执法检查召开新闻发布会。

  人大执法检查是国家权力机关对法律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目的是保证法律全面有效实施。自2018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运用执法检查等法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宋锐表示:“这几次检查,都是严格对照法律逐条逐项检查,重点了解法律制度的落实情况、法定职责的履行情况。这几项检查不论是规模、力度,还是影响、效果,在人大工作中都是空前的。”

  执法检查中,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带队赴地方检查,同时委托地方人大同步检查,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

  2019年5月,江苏省人大执法检查组在常州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时发现,遥观镇北的上湾浜河道淤塞得看不到流动的水面,河堤上是违规建设的固体废物堆场,周边散乱污企业大门紧闭。检查组工作人员称:“这是一个河道的断头浜,一个支浜,边上没人管这个事情的话,有些工业固废、一般固废就堆上来了。这是典型的‘散乱污’,如果有真正的河长管控到位,他就会去询问。”

  法律制度和法定职责落实不到位,正是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之一。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窦树华表示:“有的地方没有落实好维护水体功能的法定职责,河水变成了‘死水’的现象依然存在。法律规定的河长制已经建立,但一些地方河长的责任意识不强,履职能力不够,从‘有名’到‘有实’还有差距。”

  连续三年的执法检查中还发现,法律宣传教育普及不够广泛深入,法律规定的源头治理仍是弱项,法律要求的标准和规划制定工作没有完全落实,法律强调的科技支撑和资金保障力度不足等共性问题。

  对于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窦树华说,执法检查组按照“依照法定职责、限于法定范围、遵守法定程序”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动真碰硬。“先后暗访和抽查了170多个单位和项目。执法检查报告如实反映问题,用案例和数据说话,点名曝光143个单位,真正形成监督压力,让法律的‘牙齿’充分咬合。”

  发现问题是关键,整改落实是目的。窦树华说,属于具体执法问题的,已交有关方面依法纠正,督促立行立改。发现的突出违法问题,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纳入中央生态环保督查“回头看”的范畴加以督促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已向国务院有关方面提出建议,推动加强改进工作,完善制度机制,并通过听取和审议相关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以及各项专题报告等方式进行跟踪监督。属于法律本身的问题,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在下一步立法、修法过程中加以研究解决。”

  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以专题询问的方式,强化对相关问题的监督,回应社会关切。2020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围绕审议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进行专题询问。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回答询问。

  时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回答委员提出的“科学稳妥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和污染农用地的修复,确保农产品安全”的询问时表示:“污染程度较轻的安全利用类耕地,采取品种替代、水肥调控和土壤调理的方式,确保产出来的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放心食用。污染程度较重严格管控类耕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退出水稻、小麦等口粮种植,可以改种桑麻或者退耕还林还草。”

  窦树华介绍,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计划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行执法检查,并开展专题询问。“开展固废法的执法检查,找准影响法律实施的难点堵点,依法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垃圾分类制度落实,严格禁止洋垃圾进口,推动医疗废物和医疗垃圾、农业废弃物、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