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3日消息(记者王逸群)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粮食安全被称为“一场输不起的战争”,解决好十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1.3万亿斤,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但是,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牢固,在人多地少的国情粮情下,我国粮食产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近日表示,世界粮食价格录得连续第七个月上涨,在国外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际形势依旧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我国粮食保供稳市工作,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保障百姓群众“米袋子”?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2020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390亿斤,比上年增产113亿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介绍,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企业商品库存明显增加。“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能够满足一年的消费需求,大中城市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同时,企业和农户主动存粮意识明显增强。企业商品库存创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东北地区玉米商品库存已达到上年同期的3倍。在全社会总库存维持高位前提下,我国粮食库存结构进一步优化,抵御市场风险和维持有效供应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保障粮食供应,要先摸清“大国粮仓”的家底。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执法督查局局长钟海涛介绍,近年来,我国粮食流通执法检查力度持续加大,不仅查办了一大批涉粮案件,还上交了一份政策性粮食库存的“明白账”。“近年来,各级粮食执法督查机构共开展执法检查27万次,查办涉粮案件1.6万件,形成了有力震慑,维护了粮食流通市场的良好秩序。完成了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本实实在在的‘明白账’,增添了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气和信心。”钟海涛说。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近段时间,全球粮价总体上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发布报告称,全球食品价格2020年12月继续攀升,全年食品价格指数创三年新高。此外,2020年12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连续第七个月上扬。

  秦玉云介绍,目前国际市场粮食供给宽松,价格近期出现一定幅度上涨,但从近10年情况看,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小麦、大米、玉米价格分别比2012年的高位低31%、10%、43%。他说:“据国际机构预测,2021年度全球小麦、大米库存消费比分别达到42%和36%,供给宽松,玉米库存消费比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25%的较高水平。2020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小麦749万吨,进口大米223万吨,玉米进口量为904万吨,据了解仍有大量玉米及替代品将陆续到港。”

  国际粮价上涨,是否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主任方进表示,2021年,要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做好保供稳市,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做好政策性粮源投放、市场粮源调度、政府储备吞吐轮换等工作,切实维护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优化为农为企服务,防止发生农民‘卖粮难’。”他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并特别强调了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秦玉云介绍,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还将强化协同联动,加强监测预警,做好政策性粮食投放工作,发挥储备粮食调节作用。“根据市场形势安排粮食销售,必要时加大小麦和稻谷库存投放力度,保障市场供应。结合调控需要,把握好储备轮换的时机节奏,指导各地用好成品粮油储备,确保粮油产品不脱销、不断档。”

  农历春节即将到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粮油保供稳市工作。秦玉云表示,目前我国粮油供应完全有保障,消费者应理性购粮。“对于两节市场供应,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经做了安排、发出了通知,具体都有工作预案和应对方案。请消费者朋友放心,我们的粮油供应完全有保障,请广大消费者朋友在采购年货时,按需理性购买,避免大量购买超期存放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