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国家各部委如何落实?

  中国之声权威访谈系列报道《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7日推出报道《精准施策,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访谈对象:财政部部长刘昆。

  央广网北京1月7日消息(记者李思默)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国内看,2021年经济增速可能比前几年高,但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防范化解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这就要求宏观政策不能急转弯,还要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精准施策,保持一定力度。刘昆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提质增效’主要是从优化结构和加强管理着眼,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机制,向内挖潜,切实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更可持续’主要是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要保持基本稳定,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

  2020年,我国创新性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资金“一竿子插到底”,为基层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提供有力支撑。刘昆表示,2021年要继续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安排,推动资金管得严、放得活、用得准,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刘昆介绍:“将直接用于基层财力保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年初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对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以及具备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也纳入直达范围,2021年直达资金总量将比上年有所增加;加快升级改造直达资金监控系统,推进数据开放共享,全过程、全链条和全方位监控直达资金;把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作为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直达机制嵌入预算管理流程。”

  减税降费是稳企业保就业、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刘昆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税制改革,持续推进减税降费,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刘昆表示:“据统计,‘十三五’时期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达到7.6万亿元左右。特别是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在财政收支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连续发布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将超过2.5万亿元。不少企业反映,税费减免力度加大,增强了他们应对外部冲击的底气,提高了自我发展的动力。”

  为了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刘昆表示,财政部在保持一定减税降费力度基础上,将着力完善相关政策。一方面,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实施助企纾困政策需要,继续实施制度性减税降费政策,帮扶企业,再“送一程”。另一方面,严控非税收入不合理增长,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坚决防止弱化减税降费政策红利等。刘昆介绍:“近年来我们实施的许多减税降费政策不是一次性的、临时性的,而是制度性、持续性的,多年实施下来,叠加累积效应越来越大,企业减负也会越来越明显。财政部门将算大账、算长远账,克服眼前收支压力,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更好发展。”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刘昆介绍,截至2020年11月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5.5595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同时,有的地区还在新增隐性债务,个别地区偿债风险有所上升。刘昆表示,财政部对此密切关注、高度警惕,将积极采取“开前门”和“堵后门”并行、保障和规范并举等措施,切实把债务风险关进笼子里。刘昆介绍:“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合理确定政府债务规模,以及分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满足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和财政可持续的需要;严禁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绝不允许通过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地方政府债务带上‘紧箍咒’,经济社会发展就多一道‘安全阀’。对此,我们一定会持之以恒、一以贯之、不留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