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记者孙鲁晋 普布次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借助地域优势与资源禀赋,重点发展扶贫产业项目,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搞活村集体经济。同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古村落,传承民俗文化,通过生态旅游拓展增收渠道,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9月29日播出:雪山下的小康路。

夕阳下错高乡村民正忙着秋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孙鲁晋 摄)

  九月,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东部,群山间云雾缭绕,杰青那拉嘎布雪山脚下,碧绿的巴松措旁,微风轻拂着金色的麦浪,夕阳下错高乡的村民正忙着秋收,行驶在湖边的公路上,这如画的景色在拉巴顿珠眼前闪过,他正赶往自家的猪棚,这个时间外出游玩了一下午的猪仔要回家了。

  

  拉巴顿珠自家的藏香猪正在遛弯吃“零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孙鲁晋 摄)

  藏香猪是林芝地区的特产,因放养山林,常年食用丰富的野生植物,以肉质鲜美闻名,市场需求旺盛。近几年,当地政府大力推动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藏香猪养殖就是重点之一。2017年底,23岁的拉巴顿珠从广州退伍回乡,决定一改家中以养牛为主的传统思路,抓住“藏香猪养殖”的商机。

  拉巴顿珠说:“卖了10多头牛,那个钱全都买猪回来了,买了20多只猪,小猪崽也有、母猪也有。”

  尽管错高乡藏猪养殖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中小养殖户在防疫和抗风险能力方面始终存在短板,面临较大压力。于是,2018年错高乡投入720万资金,建起了原种藏香猪繁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党委书记旦增顿珠说,合作社不但组织养殖还为销售找出路:“为了解决贫困户养不好猪的问题,我们实现‘母猪入股’的模式,合作社帮着养,养完之后乡里面找合作社的销售渠道,每年分红户均有5千到6千左右。”

  合作社规范的养殖管理大大降低了猪的病死率。今年4月,拉巴顿珠和表哥承包了乡合作社的猪场,目前115头藏香猪在他们的照料下茁壮成长。

  拉巴顿珠说:“养猪场到处都收(母猪),养猪场在育苗、消毒之类比较好一点,今年(能赚)5万到6万左右。”

  看着猪仔们被顺利地赶回猪棚,拉巴顿珠这才放心。

  

  错高村的古村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孙鲁晋 摄)

  此时,妻子梁庆兰正在家等他回去吃晚饭。两年前,梁庆兰和拉巴顿珠结婚,离开南宁来到错高乡错高村生活,她笑着回忆说,起初住在古村的老屋里有些不习惯:“水也不方便,那时候住在那边的人多,房子有点小。”

  拥有“中国最美十大乡村”之誉的错高村位于国家5A级景区巴松措内,雄伟的雪山在村中举目可见,这是一座完整保留了半木半石结构藏式传统民居的村落,村中老屋均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老屋分为两层,底层为牲畜圈养地,二层为农牧民住宿和生活区。拉巴顿珠说,老屋已经不符合现代居住需求,人畜混居、漏风漏雨,生活非常不便:“老房子,一下雨漏水,洗手间也不方便,电力、水这些方面也不方便,村庄里的路全都是泥巴。”

雪山脚下错高村的新房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孙鲁晋 摄)

  2018年工布江达县投入9200余万元,实施了错高村整村搬迁项目,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去年藏历新年后,村民们相继搬入古村旁的新房,以人均一间房的标准,每家都住上了有花园院子的独栋小楼,曾经泥泞难行的道路如今平整宽敞,广场上还建起了篮球场。谈到古村落的修缮保护,错高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丁增朗杰说,要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中寻求平衡:“我们的观念是保护现状、合理开发、修旧如旧,里面有现代的设施,简单的咖啡屋、精品民宿,可以看到过去的东西,又能享受时代的东西,它是两者很舒服的融在一块,不会把它打破。”

 

  古村也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他们纷纷驻足观看正在进行的“梗舞”表演。这是流传于林芝工布地区的传统舞蹈,2010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借助当地古村落的资源,错高乡成立了百人梗舞团,鼓励大家办民宿等,一起吃上了“旅游饭”。错高村梗舞队队长洛桑群培说,未来要把这个古老的民间舞蹈传承下去,让古村游拥有自己的特色,邀请更多人到巴松措景区里的错高村来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