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2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转危为机,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权威访谈,9月21日推出专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谈如何理解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双循环”?未来应该如何加速推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在林毅夫看来,理解新发展格局,首先要看到格局中既有“国内大循环”,又有“国内国际双循环”,前者为“主体”,后者则要“相互促进”。林毅夫介绍,过去中国发展更为倚重“两头在外”的国际市场,随着经济体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中国对内需的依赖逐渐增强。数据显示,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7.8%,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林毅夫表示:“我们从国际比较来看,越大的经济体,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当中会有更多的是在国内消费。”

  林毅夫表示,我国2006年出口占GDP的比重超过35%,随后逐渐下降,到2019年降至17.4%。作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三大经济体的美国和日本,出口占GDP的比重都在10%左右。随着我国收入水平、经济体量和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必须之举,也是中国在现有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林毅夫介绍:“出口占GDP的比重一定下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靠国内的循环,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事实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林毅夫认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论断,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也会不断释放。深化改革,是推动内需潜力释放的重要手段。林毅夫表示:“要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一个政策指导之下,一些市场的不健全把它完善,然后这样能够更好地释放我们的增长潜力。”

  林毅夫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可以用来指导解决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发展动力、内外联动、可持续、互利共赢等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在林毅夫看来,这既需要有效的市场,也需要有为的政府,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基于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观察,林毅夫认为,当前国民经济循环中仍有一些“淤点、堵点”需要打通。比如,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向小微企业、农户等的循环还不够畅通;人才流动仍然受限于户籍制度和房价等多重因素;而农村土地市场尚待完善。林毅夫表示:“这些淤点、堵点是我们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坎儿。要解决这个坎儿的话,目标是有效的市场。所以深化改革是大的方向,有效市场是大的方向,同时有为政府跟有效市场这两只手缺一不可。”

  林毅夫认为,我国重大区域战略不断完善,也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了新课题、创造了新空间。在分配层面,应该在一次分配中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在二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这需要继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各地能够充分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也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政府二次分配的能力。在流通层面,必须加快打通流通体系中的淤点堵点,充分利用压缩审批等方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消除跨地区的障碍。在消费层面,要持续增强消费信心、改善消费预期,这既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也需要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林毅夫说,在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方面既要注重以改革促创新,也要打开大门搞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更好配置资源、共享资源。

  林毅夫表示,未来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释放发展潜力,提高发展质量,中国的发展将不仅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