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粮食公开课》,普及中国粮食知识,阐述粮食供需格局,唤起粮食安全危机意识,呼吁遏制“舌尖上的浪费”。20日推出:《全球粮食危机警钟响起》。

  央广网北京8月20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然而,在科技发达、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依然有很多人饱受饥饿困扰。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显示,世界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今年更为特殊,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关系、自然灾害等不稳定因素增加,世界粮食供应变数丛生。近日,联合国再次发布报告称,今年共有25个国家面临严重饥饿风险,世界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全球粮食危机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什么影响?同济大学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程国强为大家答疑解惑。

  我们知道,全球粮食危机并不是简单地由于粮食减产造成的。其实,从全球范围来看,小麦和稻米年产量相差不大,年均增长速度均维持在2.3%的水平。还有数据显示,1961年以来全球粮食产量年增长率达到2.2%,小麦、稻米、玉米和大豆四种粮食年产量相加一直维持在30亿吨左右。总体而言,当前全球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既然供求基本平衡,联合国今年为何频频发出粮食危机的预警?

  程国强:从全球粮食供需的格局来看,现在说“全球粮食生产大幅度减产”可能为时过早。总量上,全球总体是平衡的,我觉得更多是今年粮食供需由于疫情、蝗虫灾害所带来的一种市场不稳定的预期。从历史的教训来看,疫情、金融危机等会使得那些投机资本对全球粮食进行炒作,导致国际粮价上涨。在供给不短缺的背景下,由于粮价上涨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购买能力,出现了粮食安全问题。我觉得更多体现在这个方面,而不是事实上的粮食短缺所带来的粮食不够吃。

  我们也看到,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粮食出口国出于自身安全考虑,限制了出口量。我国的大米、小麦和玉米三大口粮基本自给自足,不依赖进口,“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然而,当前全球疫情仍然在蔓延,长期下去,国际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对我国会有什么影响呢?

  程国强:如果有些国家特别是农产品出口国,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不可避免地会对物流、国际贸易形成冲击,甚至造成中断。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加强全球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把农产品的进口来源地、全球布局等进一步优化,避免过度的集中、方式的单一。在肉、蛋、奶消费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我们的一些非主粮产品需要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过去主要是以进口为主,而且来源相对集中,一旦国际格局变化,或者受突发事件的影响,极容易对我们的单一进口造成冲击。因此,今后要实施多元化的战略。另外,进一步深化在各个方面的国际协调,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疫情防控等,能够形成一些共识,避免国际贸易中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处地球村,我们不愿看到任何人挨饿。危机的警钟已响起,在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国家到个人,我们能为世界粮食安全做些什么?

  程国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大国,是全球粮食安全影响最大的国家,我们能够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确保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最大的贡献。从这点来看,我们一定要坚持口粮绝对安全基本方针不动摇,只要我们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解决好了,就能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稳定的预期。对于中国来讲,可以力所能及地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一起应对困难。通过农业科技合作等,协助、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他们的粮食生产能力;跟国际组织一道建立全球性的应急机制,防止那些投机资本炒作国际粮食市场。作为个人,不管是哪个时期,珍惜每一粒粮食是我们个人的基本准则。节约粮食,杜绝浪费,在这个很重要的节点是守住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