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德阳7月21日消息(记者杨宁 刘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走进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一股文艺范扑面而来:咖啡屋、美术馆、露天剧场、民谣乐队……一个普通乡村,何以成为大家心中有山、有水、有文艺的“世外桃源”?《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1日推出:《一个贫困村的“诗和远方”》。

  自从到了高槐,音乐人张小黑和他的伙伴们成了村里的“红人”——青山绿水做幕布,“田野秀场”是舞台,他们的每一次演唱,总有不少观众驻足停留。

“民谣小院”成员,左二为张小黑(央广网发 张小黑供图)

  “来到高槐,落地高槐的那一天,我们就写了一首歌,叫《民谣小院》,也叫《印象高槐》。”张小黑,土生土长的四川德阳人,一直在云南丽江从事音乐创作。去年,他带着乐队回到家乡,在高槐采风时,被这里的环境吸引,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在高槐打造自己的音乐基地——“民谣小院”。“最终我们选择了高槐,是因为这里有山也有水,这边要纯粹一些。我们内心的‘诗和远方’,是我们寻找的真正想要的一种生活。”张小黑说。

高槐夜色里的“民谣小院”(央广网发 张小黑供图)

  高槐村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严重的村庄,虽离德阳市区不远,却封闭、落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贫困村。

  改变始于一个偶然。

  “来的时候只租了一个小院,客人可以释放一下在城市生活的压力,结果非常受城里朋友的欢迎,于是就顺势而为。”2014年,从事文创产业的胡榕租下了高槐农户的一栋小楼,经过三个月的装修改造,农家小院华丽转身,成为高槐第一家乡村咖啡屋,取名“不远”。胡榕说:“所谓‘不远’咖啡,第一,实际距离不远,驱车到城里就7分钟的车程;第二,离我们想要的生活不远。那会儿村里还没有路灯,甚至没有天然气,呈现出来的就是田园生活,我们把很多小清新、小文艺的调性搬到村里,一下子就把城市的美好和乡村的美好结合了起来。”

“不远”咖啡、染云山房老板胡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杨宁 摄)

  那时的胡榕没有想到,“不远”咖啡的客人从最初的“三五好友”很快扩大到整个德阳,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周末甚至“一座难求”。那时的高槐村人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家乡会跟“咖啡”结缘,曾经那个留不住人的村子成了大家向往的“远方”,一大批“返乡创客”重新“扎根发芽”。

  一家家咖啡屋,给农户带来了房租收益,农副产品就地交易,不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记者:您之前做过咖啡这些么?

  咖啡馆员工(村民):之前没做过。

  记者:这些好学么?

  咖啡馆员工(村民):用心就好学,也有培训。这里离家近,家也能照顾到,自己也学了一些东西。

在咖啡馆工作的当地村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杨宁 摄)

  2017年,经过几年井喷式发展后,高槐村的咖啡产业经营模式愈显单一,进入发展疲软期。胡榕首先想到了改变,把城里的文创事业搬到高槐。“陆陆续续开了二三十家,2017年的时候,刚开始的新鲜期过了。我们也在思变,就是不做同质化的事情,所以我们就把‘染布‘这一块又放到了乡村里面。”胡榕告诉记者。

讲述高槐“创客”经历的“高槐故事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杨宁 摄)

  依托咖啡主业,“非遗”潮扇、植染、乡村音乐等14个新业态相继进入。如今,高槐年接待游客5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2000万元。高槐村正以独特的“颜值”,吸引着八方来客。

  又逢周末,露天广场上,张小黑和伙伴们唱起了一首原创歌曲《月上东山》。

  “背后正在建的那种川西民居式的建筑,就是我们的‘民谣小院’,以后德阳本地的民谣音乐人所有的作品都将出自高槐。我们8个人,有7个都是德阳的,应该说,我们回家了。”张小黑说。

张小黑和伙伴们正在表演(央广网发 张小黑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