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8日消息(记者孙鲁晋)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有不同的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

  5月18日上午9点半,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的开幕式将在南京举行,届时会公布“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项目的评选结果,那么,本次活动都有哪些展览项目入围了终评?展览该怎么办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代表了当下国内博物馆策展、陈列、传播等方面的最高水平。今年,经过线上展示和专家评委的评判,25个境内展览和4个出入境展览从114项符合申报条件的陈列展览中脱颖而出入围终评。

  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汇聚了47国451套精品文物。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古山介绍,该展览突出亚洲历史悠久、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追溯亚洲各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现各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互鉴轨迹。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的“传媒行业与传媒教育发展历程展”,重点展现国内外广播电视电影事业从诞生、发展到崛起的重要历史节点。

  为响应疫情防控要求,此次入围的展览,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采用现场连线的方式,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在武汉当地汇报。

  此次入围终评的29项展览项目中,有4件是出入境展览,南京博物院的“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就是其中之一。

  在终评现场评委提问环节,针对如何办好收费展,让观众心甘情愿付费参观,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分享了经验。龚良表示:“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产品好,如果这个展览观众看完出来说特别好,就不会说你收了他30块钱还是20块钱,把展览作为博物馆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成公众喜爱的作品,公众就不会有意见。到目前为止,南博的展览来要票的很少,基本上没有人来要票,南京的观众养成了自己买票的习惯,我想我们最艰难的时间应该已经过去了。”

  除了29个入围终评的项目进行线上展示,作为国际博物馆日的预热活动,5月17日下午,各地博物馆的青年从业者还结合今年主题,围绕“平等”“多元”“包容”的发展路径进行了交流探讨。考古文物是中国历史类博物馆的核心展品,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博物馆评估专家组成员、策展人李林认为,未来应该多从观众视角出发,突破考古文物一直以来使用专业术语、建立编年史实物证据的呈现惯性,用更多元的研究成果和通俗化的故事演绎,优化观众体验和获得。李林表示:“正如我们在成都博物馆唐宋展厅的观众调研显示,当观众面对这些造型极其精美,极具艺术美感的赵廷隐墓出土的这些伎乐俑时,他们对文物的关注开始转向了文物的细节。比如这些伎乐俑手持的乐器,他们的装束、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而无法将其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进行关联,但是我们的内容是由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同时我们也有面向公众通俗化的故事演绎,目的是帮助观众搭建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的自主学习平台。”

  “假日博物馆”创始人沈鱼认为,社会力量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各类优质内容,可以成为现有博物馆实地观览教育的有益补充。沈鱼表示:“由于地域时空限制,博物馆也只能以自己家的藏品为主,以本地历史进程为主,以个别珍贵文物为主,青少年需要的是对艺术和文物有相对整体的感知;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绝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博物馆,文物对他们来说只是历史课本上的照片,这种断层正是我们社会力量可以发力,可以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