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0日消息(记者刘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020珠峰高程测量日前正式启动,并已经进入登顶行动阶段。目前,因为天气原因,登山队员分两批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撤回大本营进行休整。5月9日20点,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部分队员抵达大本营。5月10日,剩余登山队员也撤回大本营。修路队和运输队继续留在前进营地等待好天气,以通过北坳冰壁,完成修路和运输任务。

  据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介绍,根据目前的天气预报情况,登顶时间将比原定的5月12日至14日延后,因此登山队全体队员返回大本营进行休整,等待第二个好天气窗口期。

  5月6日,30多名队员从海拔约5200米的大本营出发。5月8日,西藏拉萨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的多名修路向导和运输人员从海拔6500米前进营地出发,当他们攀登到海拔6700米的时候,发现攀登路线上雪比较深,有流雪的危险,所有人员撤回前进营地。

  那么,现阶段,为何卫星遥感影像等技术手段还不能够代替人工登顶观测测量?达到珠峰峰顶后,又如何确定最高点呢?

  在珠峰地区,有两个声音让人不能忽视,一个是风声,另一个是喘息声,提醒着这里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特点。

  “这里的天气喜怒无常,气候千变万化,刚才还是碧空如洗,转眼间,凛冽的狂风夹着雪粒铺天盖地向测绘战士猛扑过来。”这是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纪实中的一个片段。2020珠峰高程测量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程鹏飞介绍,当时要人工将钢钎插入雪层中。程鹏飞说:“那个时候测定雪层的厚度没有现在先进的技术,当时是一个藏族的女队员拿了一根钢钎在珠峰峰顶上往下插,一直到插不动了,她认为就插到了岩石上,拔出来之后一量是92公分。”

  抵达峰顶的自然条件仍充满挑战,但测量技术不断进步。2020珠峰高程测量确定了“综合运用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卫星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雪深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技术路线。那么,这些可以完全替代人员登顶观测测量吗?

  2020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党亚民用遥感技术举例,使用目前最好的遥感卫星,测到峰顶的精度在高程方向是2米左右,这和人工操作测量厘米级的精度还有很大差距。党亚民说:“遥感测量的方法是人不去接触这个点,卫星或飞机上的照相机对地面进行拍摄,可以把立体图建起来,包括高程的坐标可以求出来,但就目前来说,是达不到人工测量的精读的。此外,就是雪深,雪深雷达必须贴着雪面走,遥感是做不到的。如果用遥感卫星来测,可能有时上面的积雪很多,或者风一吹它(雪)就没了,这个变化也很大。而且到了冰层以下更没办法了,只能在峰顶进行测量。”

  此外,无人机、直升机等方式也都受大风等因素影响而无法实现在峰顶观测测量,一些设备也还没有达到完全自动化。党亚民说:“雪深雷达要人拉着在上面走,还有一些大地测量的专有仪器必须通过人工去操作,还没有达到机器人能够去操作的程度。比如读数的时候转个圈,就是1975年时(队员)被冻坏手指那个(操作),但是我们已经做了很大的改进。”

  虽然还需要人员登顶珠峰测量,还需要人工操作仪器设备,但是,设备仪器的国产化也让定制功能成为可能,满足尽量让人员少操作的需求。党亚民说:“这也是这次珠峰测量的一个特点。以前我们买的进口仪器,人家怎么样(设计)我们就怎么操作,没有办法。随着咱们水平的提高,这次仪器国产化大幅提升,重力仪也是国产的,让其根据我们的要求尽量让人员少操作。这也是技术进步,也是国家制造业的发展。”

  按照计划,登顶后,测量登山队员将在峰顶竖起测量觇标,与此同时,位于中绒布冰川、西绒布冰川等交会点的测量登山队员将瞄准峰顶觇标同步开展测量。那么,将被瞄准的觇标要插在哪里?又如何找到最高的那一点呢?

  党亚民表示:“大家到山上先进行观察,看那块位置比较高,就把它(觇标)立在那儿。但是,雪面高不一定就是岩面的最高处,所以不是测那一点,是把峰顶这一块都要测出来,然后把岩面的最高点选出来再确定。所以要用雪深雷达在峰顶上转,走格网,把峰顶上的都给测出来,然后找一个岩面的最高点进行归算。所以说,测量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