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9日消息(记者陈欣 张棉棉 吴媚苗)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8日13时49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于5月5日18点整,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火箭搭载发射升空。在轨飞行2天19小时后,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验证了新一代载人飞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群伞回收及部分重复使用等关键技术。按计划,搜救分队8日晚在试验船返回舱附近的戈壁滩露营,9日一早采取公路运输方式将返回舱运出沙漠。试验船的太空之旅到底怎么样?是如何做到精准返回的?

  大家好,我是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太空飞行了2天19个小时后,我终于重返地球了。从8日中午12时21分起,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开始召唤我,控制我完成返回制动,进入返回轨道,13时33分,服务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我就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从太空返回,越过大气层,在东风着陆场的上空,我打开三朵巨大的红白“伞花”。随着离地面越来越近,我的6个气囊全开、缓冲、着陆,13时49分,嘿,我回来啦!搜救分队第一时间就发现了我的身影并到达我着陆的位置展开处置。看,飞控中心的科学家们都在为我鼓掌庆贺呢。

  这两天,在太空飞行期间,我特别忙,2天多时间里我进行了7次自主轨道控制,将自己抬升到远地点8000公里左右的大椭圆轨道,完成了数十个关键动作,开展多项搭载试验,可以说每一分钟都特别充实。在这个过程中,有7项关键技术得到了验证,也为未来科学家们进一步对我改进研究指明了方向。

  首先,这次我的返回舱使用的是无毒推进系统,这还是我国第一次应用国际上推力最大的单组元无毒发动机,我的“师父”——新飞船试验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郭斌说,足足给我设置了12台大推力发动机,让返回舱变得更加安全、可重复使用。郭斌说:“该发动机使用的HAN推进剂具有无毒、无污染、低冰点、密度大、比冲高和使用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后续将全面替代现有推进剂,进一步提高航天员的安全性。”

  其次,我的服务舱还首次使用了国内目前空间飞行器用的最大容积表面张力贮箱,有了它,我可以顺利进入远地点为8000公里的大椭圆轨道。郭斌说:“这一贮箱采用铝合金内衬+复合材料缠绕结构,装载量更多,能为试验船提供更大的轨道机动能力。在轨飞行期间,试验船轻松完成了多次变轨,进入了大椭圆轨道,为大再入角高速再入返回创造了充分条件。”

  除此之外,更加全面的综合电子系统、更加智能的自主轨控技术,还有量身定制的在轨数据获取系统,这些新的关键技术都得到了验证。

  哦,对了,我还在轨完成了一项“高速局域网”试验,将各个系统联通了起来,未来可以让航天员享受到“智能家居”一样的太空生活。这个高速局域网试验还有一个特别专业的名字叫“时间触发以太网星载原型系统”试验,试验过程中,这个系统完成了时钟同步、多源数据采样、高清图像传输等功能验证,实现了系统间数据的高速传输。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为我点赞。庞之浩说:“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该技术的空间试验,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具有了核心技术能力。”

  据介绍,试验结果满足任务预期指标,速率达到了千兆网的水平,也就是说,与当前主流局域网速率相比,性能提升了1000倍。庞之浩研究员解释说,大型复杂航天器里面的设备和节点不仅数量多,相互间的通信关系也非常复杂。但加入这套网络和这套设备之后,整个航天器就可以形成一个类似大家庭局域网的状态。庞之浩说:“未来,通过‘时间触发以太网星载原型系统’,可以在空间站里也形成类似智能家居的智能航天器信息体系。到时候,航天员带一个平板电脑就可以对飞船上所有设备实现一体化控制。不仅操作简便,也极大减轻了系统设计的压力。”

  再来说说我是怎么回家的,我的防热外衣这次可经受住了考验,让返回舱能够安全地承受住再入返回过程中最高2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烧蚀。我的另一位“师父”——新飞船试验船总体主任设计师杨庆说,回家后,只要把烧焦的外衣脱掉,换上新的,返回舱又能再利用啦。杨庆说:“返回舱回到地面之后,防热材料经过烧蚀之后,肯定不能再用,因为考虑重复使用,我们把防热结构都做成可拆卸式的,我们把外面防热材料拆掉之后,里面的部分,包括结构、舱体,都可以实现重复使用。”

  除了衣服可以换新的,要告诉大家的是,这次回来我在落地时,非常舒适,就像掉在一张大的席梦思床上,减振效果极佳。为什么呢?因为我有着群伞气动减速和气囊着陆缓冲技术的护航。郭斌说,相比我的老大哥神舟飞船采用的单伞返回方式,这一次我带了两具减速伞和三具主伞,能够将返回舱的速度从“飞机飞行速度”降为“汽车市区行驶速度”。郭斌说:“这次采用群伞返回的变化来源主要在于返回的规模质量会更大,如果还是采用单具的主伞返回的话,单具主伞的面积就会变得非常大。我们采用一个群伞回收的方式,这样保证最后的安全性更高,如果三具主伞有一具出现问题的话,对返回舱整个返回的过程中来说,是可以保证我们航天员安全的。”

  不过,由于我比较“胖”,虽然舒服地着陆了,回收工作还是存在不少难度的。我的返回舱个头不小,高4.1米,最大直径4.1米,重5.6吨,总宽度相当于两个卡车的宽度,总高度接近两层楼高。好在航天人们足够机智,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说,他们想出了新办法,把我这个胖子运上车,带回家,没问题!卞韩城说:“针对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复杂地域的运输难题,我们新研了吊运一体的履带式全地形车,具备跨越4米宽壕沟,1.5米高台阶,可以在沙漠、沼泽、河流等复杂地域,满足执行任务的能力。航天器返回着陆后,也(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降落伞没有完全打开、推进剂泄漏、航天器变形、着陆于水上、沉没于水下等,我们都有相对应的处置方法。”

  由于我还只是个试验船,回到科学家们身边后,我也将转入全系统的研制和功能验证,为最终的载人飞行作准备。正式版的我,一次能带6个航天员上天,还可以同时载货,还能兼顾近地轨道任务和更远的深空探测任务。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航天员专属“太空专车”的话,那我可就是“太空巴士”了。我的“师父”郭斌说,我将成为跨入国际先进行列的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郭斌说:“经过任务验证,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国际先进的天地往返航天器相比,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能力毫不逊色,都具备适应多任务需求能力、更大的轨道机动能力、兼顾陆上和水上着陆能力等。试验船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已具备雏形。”

  过去,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从一天到多天,再到现在,我国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运输技术由跟跑到并跑的跨越,载人航天事业一直在向着世界一流坚定前行。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所说,我们的脚步还会更稳、更远。期待快点和大家再次见面!郝淳说:“此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了载人航天乃至中国航天全体同志战胜险阻勇攀高峰的信心和决心。按计划,中国空间站将在2022年左右完成建造,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