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8日消息(记者朱敏 雷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务院新闻办4月27日举行吹风会,相关科学家在会上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研究情况,并且针对公众关心的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科学问题作了相应解答。目前我国疫苗研发进展如何,新冠病毒从哪里来?新冠肺炎会成为季节性疾病吗?

  关于新冠病毒的科学问题中,疫苗研发进展无疑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此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通报,在疫苗研发方面,中国有五条技术线路齐头并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王贵强指出:“目前这些疫苗都在有序推进中。其中走得比较快的,像陈薇院士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它最早进入临床一期,现在正在开展二期临床研究。还有中国生物和科兴分别研发的疫苗也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疫苗的研发是个系统工程,我们也非常期待疫苗能够顺利研发成功,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作出贡献。”

  疫苗研发在加紧科研攻关的同时,药物和治疗手段的攻关也在进行中。除了已经临床验证显示有效的药物和血浆、干细胞等治疗手段,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表示,单克隆抗体治疗也是未来有效的治疗方向。她说:“国际上很多公司都在做新冠的单克隆抗体,它是比血浆更容易生产、靶标也更明确的抗体。中国科学院自己的团队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动物实验的结果非常好,预防和保护都很好,毒理上看也非常安全。所以将来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大公司,可能包括国外的,在疫苗出来之前,它是很好的一个治疗方法。”

  这段时间,无症状感染者的新增病例不断增加。王贵强指出,无症状感染者一部分实际是处于潜伏期、尚未发病的感染者,另一部分是没有症状的、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两种都具有传染性。

  “就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目前来看,潜伏期的传染性相对更强一些,而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总体上低一些,但这只是一个相对数,并不能代表有传染性和没传染性的关系。有一部分可能是潜伏期感染,最后可能发展成病人,所以隔离观察非常重要。”王贵强表示。

  尽管目前有的病例潜伏期超过14天。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所所长金奇表示,根据整个统计和动态分布来讲,超长潜伏期仍是极个别的案例,制定14天作为一个隔离期是科学的。

  那么,对于如何发现无症状感染者?金奇指出,对于重点人群,目前我国采取的策略是“应检尽检”。“第一个就是应检尽检。这个应检尽检,针对的是重点人群。这些重点人群包括,比如感染者,包括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密切接触者,包括来自疾病流行区的人,包括有相似临床症状的,比如发热等。另外,比如在社会公益养老院、刚开学的学校、医院等(场所的人员)。这些人作为重点人群,要应检尽检。除此之外,随着复工复产,由于人员聚集比较密集,为了安全,提出检测的,现在也尽量满足。”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之际,关于病毒来源的各种猜测甚嚣尘上,“阴谋论”等说法不绝于耳。对此,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刘培培博士回应,从科学角度来看,目前全球科学家的普遍共识是,新冠病毒人造的可能性很低。

  刘培培说:“在《柳叶刀》上,有多国科学家公开发表的一篇通讯文章,就此说明了这个问题。综合来说,大家普遍认为新冠病毒是人造的可能性极低,最大的可能性还是由天然宿主跨种传播到中间宿主,最后再由中间宿主跨种传播给人。”

  找到零号病人对于了解和防控新冠肺炎病毒很重要。但刘培培表示,零号病人的追踪是一个科学难题。“零号病人的追踪,任务非常艰巨,因为牵涉到的数据量很繁杂,头绪也非常多。再加上疫情持续到现在,人群当中血清阳性本底是存在的,这些人很难明确感染的时间。另外,对于零号病人,尤其是早期这批病例,很有可能处于无症状感染的状态,没有就诊记录可查,这也增加了零号病人追踪的难度,上述两个方面都增加了此项工作的难度。在此,我们希望各国科学家积极开展零号病人追踪工作。”

  至于大家都关心的新冠病毒是否会长期与人类共存,新冠肺炎是否会成为季节性疾病。王贵强和金奇都表示,不排除这种可能。王贵强表示:“新冠病毒本身虽然对热敏感,但这个对热敏感说的是56度30分钟,天气热不到那个程度。现在从全球流行的情况看,即使到夏天,病例大幅度减少的概率并不高。新冠病毒是不是有可能到秋天的时候、到入冬的时候,在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再次发生流行,这种概率是存在的,不能排除。”

  金奇说:“现在很多无症状感染者,没法发现他。所以它(新冠病毒)能这么轻易地从我们人类社会当中除去吗?基于这一点,可以认为,它很可能成为一个和SARS不一样的、长期与人类共存的流行性疾病。”

  专家强调,只要有一个国家不能有效地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无法安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那样,当前应全球一体化地防控新冠肺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