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宁3月26日消息(记者谭朕 许大为 张垒)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大瑶山,位于广西中部,山岭高耸,黔江从其间的峡谷穿过,江水出大瑶山后,奔腾向东,汇入西江、珠江入海。大瑶山历史上也被称为大藤山,这段峡谷则被称为大藤峡,是广西最大、最长的峡谷。上世纪八十年代,水电部门规划在黔江及其上游红水河建设10个梯级电站。30多年过去了,如今上游的天生桥、岩滩、龙滩等水电站相继建成,只剩下最后一级的大藤峡了。

  2014年,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启动建设,工程将于2023年竣工。工程建成后,将在珠江流域防洪、水资源配置、提高西江航运等级、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珠江上的三峡”。这个春天,大藤峡工地上一派繁忙,建设者们都在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即将实现的通航奋战着。特别策划《工地上的春天》今天(26日)推出《通航在即》。

  3月10日9时19分,随着一声“下闸蓄水”的口令,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左岸泄水闸闸门缓缓落下,左岸主体工程成功实现下闸蓄水,建设者们克服了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大藤峡工程按照原定计划顺利投入初期运行。

  大藤峡公司总经理杨启祥说,按照工程建设计划,近期,大藤峡就要实现左岸机组发电和船闸通航目标,公司上下都在为此做最后冲刺。杨启祥说:“从现在的库水位28米蓄到44米,历时10到15天的时间,蓄水量大概7.3亿立方米,为航运和发电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大藤峡河道曲折,江流湍急,危岩奇突,险滩密布,大型船只难以通航,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水急如剑多凶险,龙王过滩心易寒。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就建设在这峡谷之上。大藤峡公司董事长廖志伟介绍说,作为珠江流域最后一个梯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大藤峡水利枢纽将在防洪、通航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廖志伟表示:“在防洪方面,它的效益非常明显。虽然它只有15亿的防洪库容,但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珠江三角洲防护的标准。现在珠江三角洲的防洪标准大概在100年一遇,它可以把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它对航运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它可以把黔江这一段航道由(通航)300吨级提高到(通航)3000吨级,货运量由现在的每年1500万吨左右提高到5200万吨。”

  大藤峡工程的建设让大型船只不再“知难而退”。为了节约船只通航时间,大藤峡大坝上建起了一座巨大的单级船闸,这座船闸的闸门最大高度为47.5米,单扇门的重量达1345吨,是世界上最高的船闸闸门。杨启祥说,船只过闸相当于“坐电梯”,通过单级船闸船只只“坐一次电梯”便可顺利通过。“把库里面的水位和下游的水位通过这个(船闸)连接起来,它就相当于一个电梯。三峡是五级,五级就是有五个闸室,我们这里只有一个闸室,单级的好处就是通航效率高。”杨启祥说。

  春意渐浓,万物复苏,即将到来的汛期却让建设者紧绷了弦。

  在大藤峡工程现场,挖掘机、运输车近百台大型机械设备“各司其职”,左岸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而右岸也已经筑起围堰。右岸施工管理人员黄运财说,他们正在加高培厚右岸挡水围堰,在汛期来临之前,他们必须把右岸加高到48.6米。黄运财说:“4月份就进入汛期了,水位上涨会比较频繁。如果上涨超过我们围堰高程的话,就会把基坑淹没。我们现在主要是采用24小时不间断施工,争取在汛期来临前把围堰填筑到设计高程,以保证我们基坑内部的施工人员和设备安全。”

  工期紧、任务重,蓄水、通航的目标都迫在眉睫。春节期间,2000多名建设者坚守在大藤峡工地上抢工期。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大藤峡工程面临疫情防控和全面复产复工的双重考验,截至目前,工地上已经有6000多人在岗,复工率超过90%。黄运财说,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工人返岗复工,他们项目部特别派专车去邻近省份接工人。“交通不畅的话,我们单位自己派车,派车到我们的施工人员居住地,把他们接回来,在指定的区域进行隔离观察。有身体不适的肯定是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的。”

  不少建设单位的工人受疫情影响无法及时返工,尤其是总部位于武汉的船闸施工单位葛洲坝集团公司。为此,大藤峡公司还成立了一支特殊“外援队伍”。队员们既做指挥员,又做施工员,统筹各方资源。大藤峡公司工程建设部专业师陈立宁说:“因为葛洲坝集团公司总部在武汉,他们受疫情影响还是非常重的,他们很多工人都是武汉那边的,他们人不够怎么办呢?我们还有其他单位、科研人员,还有很多设备厂家,我们工程部就号召他们来一起帮忙,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协助葛洲坝,这几天我们重点目标都实现了。”

  一个手灯、一个平板、一台相机,是大藤峡公司工程建设部工程师李昆峰的工作装备。他负责机电及金属结构安装工作,每天要走近百个房间巡查施工现场。从7.7米高程到70米高程,爬上爬下超百米,巡查发现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需要在每天的早会上讨论解决。他说,疫情当下,在室外站着开早会成了大藤峡工地上的一道风景线。李昆峰说:“每天8:30要开一个早会,现在我们都是在外面,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开早会。虽然提倡的是不开会、少开会,但是现在事情比较多,(工程)又到了高峰期这个阶段,所以没办法。在户外开,十几个人大家围成一个圈,一次持续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工期紧张,建设者们行走在工地上,也行走在紧迫的工程时间表上。27岁的郑才荣从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大藤峡的建设工地上。他说,来到工地,自己也变成了急性子,各施工方施工有交叉冲突的时候,通常得理论一番才知道谁更急。郑才荣说:“两个部门,可能我也要这个设备,你也要这个设备,你急我也急,工作上争吵得非常厉害,但是过后我们还是朋友。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个争吵,因为我们所有的吵架都是为了进度。”

  采访中,礼炮声突然响起,郑才荣说,每当工程顺利抵达一个节点就会有礼炮响起,之后建设者们又会马不停蹄地追赶新的节点。

  记者:这是有节点了吗?

  郑才荣:应该是进水口门槽封顶了。

  记者:经常能听到这样的礼炮声音吗?

  郑才荣:对,经常会有,这里只是小小的庆祝一下。关键部位努力了很久的那种(节点),就会有比较大的场面,整个工地都能听到,挺振奋的。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发电、通航,所有人都是奔着这个目标的。只要礼炮放起来,这么多争吵也值了,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