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海阳3月24日消息(记者孙鲁晋)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海阳位于胶东半岛南端,因地处黄海之阳而得名。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天蓝海碧,沙白水清,我国首批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海阳核电站就坐落于此。在疫情防控的艰难时刻,2月28日,海阳核电1号机组完成首次换料大修,历时45天,完成5815项检修及试验项目,目前正处在安全稳定运行状态,每日发电3000万度;同时还为70万平米的居民用户供热。

  2019年,随着海阳核电2号机组投入商运,同时从单一核电向核能综合利用迈进,海阳核能供热一期工程成为国内首个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商业化清洁供热示范项目,海阳也成为山东省核能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城市。

  一边连着百姓的温暖过冬,一边连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在供电的同时供暖,是核能创新应用工程,也是幸福民生工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工地上的春天》今天(24日)推出:碧海蓝天之间。

  换上工作服、防护鞋、戴上安全帽,上交所有电子设备,走过六道大大小小的门,穿过各种机器发出的轰鸣声,运行值长魏克庆来到2号机组的主控室。一台机组有一百多个系统,涉及上万个参数,负责核电站运行的操纵员必须对所有参数了然于胸,而运行值长是核心岗位,对核安全负有直接责任。2018年6月21日,海阳核电1号机组开始首次装料,装料是把燃料组件放入反应堆堆芯,是核电工程中有核与无核的分界点,那一天,魏克庆就在现场。魏克庆说:“把燃料一组一组地装到堆芯里面去,确保装的顺序,包括装到堆芯的位置都是正确,演练了不下上百次,心里比较激动,另外还是感觉责任比较重大。”

  运行操纵员通过监控画面中出现的数据、报警信息等,迅速准确判断机组的状态并快速响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将核电工程技术人员送出国进行核电站运行管理培训,每个人的培训费用,如果用黄金来计算,相当于一个成人体重的重量,因此运行操纵员也被称作“黄金人”。魏克庆介绍:“主控室是一个数字化的主控室,每台机组主控室里边配备6名操纵人员,其中是两名是持SRO执照的高级操纵员,其他的4名是操纵员执照,执行日常的运行操纵。”

  60秒,海阳核电两台机组发电4.17万度,够一辆新能源汽车沿赤道行驶绕地球8圈。海阳核电共规划六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并预留两台扩建余地,全部建成后,减排效益相当于种植阔叶林19.3万公顷、每年可以再造16个泰山国家森林公园。

  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的生产一线,除了主控室的运行操纵员,还有行走在各设备现场进行巡检的现场操作员。如果说主控室是核电站的中枢神经,那么现场操作员就是核电站健壮的身体,每当接收到主控室下达的指令,他们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配合操纵员完成各项任务。

  刚入职三年的90后小伙刘铠维又开启了新一天的“溜达”模式,设备分别躺在几十个房间里,一间间挨着,进进出出,长长的走道,白墙灰顶,空无一人,耳边环绕的是机器轰鸣。刘铠维说:“现场人员要保持终身学习,当我们的操作都学明白了之后,我们就得开始学习它的具体逻辑是什么样子,学习完之后,就要把它整个系统性的串起来,所有的都学懂了之后,就是操纵员的级别了。”

  此刻,与刘铠维在平行空间里同样作业的,还有化学分析工程师,他们要根据电厂运行的需要,对管道里的液体或者气体等进行取样,像核电站的医生,通过对血液的分析,来监督运行的安全。姜鹤,一个颇有武侠江湖气质的名字,其实是位瘦小的姑娘,因为现场工作区域与核岛仅隔了一个环廊,所以需要穿戴好辐射防护8件套后再进入狭小的实验室。姜鹤说:“一个实验室里边大型仪器有七八台,三个人就已经觉得走不开了,两个人勉勉强强,大家戴着那种半面罩工作,我就会一个班整个都戴着,出来的时候,然后(脸上)这块有那种印。”

  时间久了,年轻的姑娘不在乎面罩压在脸上的印记,更钟情窗外夕阳停在海平面的瞬间。姜鹤说:“实验室侧面有一个窗口,有时候工作到下班的时候,尤其是我倒班中班的时候,经常夕阳落下的时间段,面朝大海,夕阳一落就非常美。”

  相比窗外海边夕阳的景美,李长科的心里更美。他是海阳市丰源热力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

  这个采暖季,海阳核电实施的70万平方米核能供热,减排6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减少约五台10吨的燃煤锅炉。原来热力公司厂房里的大锅炉成了展品。李长科说:“整个站一个人没有,就有一台泵在这运行,设备越少它的故障率就会减少,去年我那个脱硝设备就经常出故障,维修清理就需要停炉,长时间日均值超标的话,还有一个环保罚款的问题。安全性的问题也有用户问,然后我们给他解释几级换热,水不是直接核电的,只是一个能量交换,这个绝对是安全的。”

  海阳核电核能供热还将继续推进,一期工程第二阶段450万平方米力争2021年实现,届时可满足海阳市整个城区的供热需求。未来,随着海阳核电后续机组的投运,最终可提供超过2亿平方米的供热能力,将广泛应用于胶东半岛地区。

  设计管理处的办公室里,大家坐在各自桌前通过线上会议讨论方案,主持人是项目负责人热力系统工程师张真,此时,他正和同事描画核电综合利用更广阔的未来。

  记者:你们讨论的是什么?

  张真:我们需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方案去满足1、2号机组3000万平的供热能力?这个过程中可不可以让450万(平)的设备管道和3000万平的设备管道做一些匹配,能用的我们尽量用上,不要把它作为一个浪费。

  1983年,国务院提出了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我国核能发展进入重要起步期,这一年,山东省成立核电规划小组推动核电厂址普选。既要靠海,又要有山,还不能离居住区和工厂太近。经过在省内3000多公里海岸线上的漫长找寻,几经考量、多方论证,最终选址海阳。

  当年在海边赶海的孩子提到家乡“因核而变,因核而美”时,脸上总有掩不住的骄傲和自豪。张真说:“核电其实刚来的时候都有恐核心理,但是海阳当时厂址的搬迁,都是很支持这个项目的。这条从专家村(员工宿舍区)到核电现场的海核二路原来是没有的,小时候赶海都是走着土路。有一次下班坐班车回专家村,海平面是波光粼粼的,太阳不是特别红的那种褐红色,也很漂亮,非常柔和的一个场面。能给家乡建设付出自己的绵薄力量,看着家乡逐渐变美,当时一种莫名的感动就涌上心头……”

  眼下,经历了疫情防控大考的海阳核电二期工程基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正忙着巡检维护各项设备,为二期工程随时开工做好准备。工地不远处,有迎春花悄悄冒出了花骨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