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4日消息(记者车丽 孙鲁晋)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昨天(3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网络在线、电话热线等社会心理服务有关情况。随着不少地方延迟开工、开学,一些公众出现了烦燥恐慌等情绪。那么,这样的情绪该如何缓解?一线医务人员的超负荷工作,身心状态又该怎样调整?

  为减轻公众的心理困惑和不适,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已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表示,这会指导不同群体科学合理进行心理自助和心理疏导,进行自我调节。

  王斌介绍:“我们近日还要求各个省份在原来已有的心理热线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好多部门、多方面资源的心理热线服务,比如原来分布在教育、民政、社会组织、社工组织的心理援助热线,把这样的工作团队都组织起来,并且加强对这些热线人员的培训和督导,把他们组织起来之后积极地为公众提供规范化的心理援助服务。”

  随着不少地方延迟开工、开学,一些公众出现了烦燥恐慌等情绪,该如何缓解?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所长陈雪峰回应,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的攻击。特别难受自己无法调整时,应当拨打热线电话或寻求在线心理咨询。平时要努力调整生活方式来保障好情绪。

  “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看书、听音乐、写字、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心情烦躁时,做一遍八段锦或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陈雪峰建议。

  当下,一线的医务人员、民警、社区排查人员等,他们面临的工作压力和强度都比较大,心理和身体的负荷也达到一定的极限,该如何调整身心状态呢?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杨甫德认为,每个人的工作强度都不可以持续太长时间,应该合理为一线人员设置班值适当轮休,并让他们在休息时得到最快的、最好的放松。

  “这些人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家,或者很长时间没有见到亲人,一定要通过可能的途径,第一时间或者定期与家人沟通交流。对一个人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支持,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家人、来自于亲人,所以这时候我们多忙多累都需要和家人积极保持联系。一方面帮自己减压,另一方面也增加家庭的和谐度。”杨甫德说。

  一些有慢性病或者精神障碍的患者,他们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和取药,却又担心出现交叉感染,该如何应对呢?杨甫德表示,有慢性病的患者,需要规律服用治疗药物,不要自己擅自调整用药,以免病情波动或反复。他说:“到医院取药还是安全的。一方面,做好自身防护,戴好口罩,保持手清洁;另一方面,各医疗机构都在按照要求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控措施,比如北京市要求门诊患者在进入诊室前需要检测2次体温,以便第一时间筛出疑似人群;同时医院设有专门的发热门诊,与普通的诊疗区域是分开的。”

  目前,学校推迟开学,孩子们在家作息时间黑白颠倒了怎么办?开学前该做哪些调整?陈雪峰认为,对于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孩子来说,父母情绪的稳定性很重要,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影响很大。对上学的孩子和家长来说要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一起讨论制定这段时间的生活和学习计划。

  “生活计划中要包括娱乐和做家务的内容,最好是能够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特别是如果家长延期上班,或者在家时间比较长,有时间陪孩子,这是难得的增进亲子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学习计划要按照学校的要求,通过空中课堂等在线教育进行学习。要像平时上学一样,认真听课和做作业。”陈雪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