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显著优势,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究竟“优”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还应如何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百位专家谈中国制度》,特邀百位专家纵论优势、聚焦发展。今天(10日)推出:《“中国方案”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持续发力》,解读专家: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

  开篇立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天下大同”思想,更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一个期许和设计。面对全球治理赤字,中国不但要勇做行动派,展现大国担当,更要通过平台建设提高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从而推动改善现有的国际分配体系,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有问必答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并从旗帜、合作、平台三个层面进一步展开,全方位论述了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方案和重点。作为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也写入联合国决议。您如何理解这一理念及其重要意义?

  屠新泉:现在的世界,从现有技术水平、组织生产的效率、资源来说,已经足够为全世界人民创造一个更好、更幸福的生活了。但现实情况是,还有很多的国家、地区、人民生活在比较差的环境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这种民族国家的体系还是一种相互竞争或者零和博弈的思维,形成了现有的国际分配体系。所以现在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效率,而是公平的问题。我们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就是想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改变这种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

  近年来我国举办了多场国际论坛,习近平主席致论坛的一封封贺信,也不断传递着中国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信息。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希望达成一个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该如何达成呢?

  屠新泉:我们中国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希望所有的国家不分大小、不分强弱来共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处理不同国家之间关系的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我们理想的“全球治理”是希望大家都能作出贡献,同时又能从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并利用自己的强项为全球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从现实的需求来看,确实有很多的国家有这样的需求,但是可能在现在的全球治理体系下,无法获得发出他声音的平台和渠道。

  《决定》指出,推动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则基础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如何理解这里的“共同但有区别”?比如在受关注的气候变化或世贸组织改革问题上,该如何应对各国步调、利益不一致的情况呢?

  屠新泉:从WTO目前的发展来看,求同存异是一个主要的方向。“求同”体现在各国贸易政策上的趋同,比如关税、服务业开放、知识产权等都往一个共同的方向发展。但是,每个国家的前进速度、承受能力是有差异的,不可能要求它在同一时间点完全达到同一水平。比如现在WTO要制定一个电子商务的规则,而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极其不平衡的,无法想象我们制定一个完全相同的规则,让一个非洲国家和美国接受完全一样的要求和标准,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要给大家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接受先进国家想要推动的规则,不能期望一夜之间改变所有的国家。(记者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