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日消息(记者柴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A股市场历来有“炒新”的习惯,不论新股质量好坏,动辄十几个涨停,催生了“打新必赚、炒新必赚”的现象。历史上,由于多种原因,新股发行曾有过多次暂停的经历,市场的预期和基本融资功能受到较大影响。而今年以来,伴随着持续推动的资本市场改革进程,A股的IPO发行始终保持着平稳的节奏,近期,“新股不败”的现象也出现松动。

  在一些人开始感慨“打新艰难”的同时,市场正在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新股常态化发行不会大跃进”,监管层对此又有着怎样的考虑?

  进入11月以来,A股市场出现了新股上市后短时间内破发的情形,截至11月18日收盘,今年以来上市交易的167只新股、次新股中,已经有11只出现了破发。照理说市场有涨就有跌,没什么可奇怪的。但是放在有着“新股不败”和炒新习惯的A股市场,新股接连破发非常少见,于是引发了不小关注。新股破发与市场资金不足之间,真的有高度相关性吗?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表示,近期市场的波动与新股发行关系不大。张岸元说:“新股发行常态化以来首发上市规模及家数确实有所上升,然而从整个社融情况来说,2019年我国股权融资仍保持占比低、增速慢的态势。2019年1-11月股权市场整体募集资金约7895亿,去年同期为8443亿,募集资金规模并不如上年,且单月融资规模也并不及上年高峰期。因此权益市场供给尚未趋势扩张,并不会对资金面构成严重冲击。”

  正因为新股破发现象的少见,每逢有新股破发,市场往往会呼吁放缓新股发行节奏,或暂停新股发行。在过去也确实出现过暂停新股发行的情况。但是实际效果又如何呢?张岸元坚定地表示,效果并不好。张岸元说:“如果股市一跌就盲目暂停,不仅意味着市场将失去最重要的造血功能,而且会给投资者‘市场会继续下行’的预期,诱发新一轮下跌。因此,我们认为,新股发行常态化对于稳定预期、支持资本市场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IPO发行始终保持着平稳的节奏。截至11月28日,今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共120家企业完成发行,平均每周发行2.7家,融资36.9亿元,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常态化发行机制下市场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才是健康资本市场的应有状态,也是近期“破发”现象背后,改革的本质。杨成长表示:“常态化实际上包含着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相互选择的过程。市场特别好的时候,很多公司愿意发行;市场特别差的时候,很多企业可能选择推迟发行,这样会对市场有个缓冲的作用。这两年我们在股票发行的节奏和方式上已经逐渐地正常化、市场化,它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一些积极效果,表现在新股的申购收益率逐渐趋稳,甚至有所下降,也出现了一些破发的现象,这正证明了我们的新股发行向市场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接近监管层的相关人士给出的最新回应显示,证监会将按照发展股权融资、优化上市公司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整体需求,坚持新股常态化发行,重视市场投融资两端的平衡,明确市场预期,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把握好新股发行的节奏和力度,切实防控各类风险,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上市。

  一言以蔽之,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既不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暂停IPO发行;也不搞大跃进式的集中核发批文。

  杨成长认为,上市公司、机构和投资者都应当主动学习适应这种新常态下市场环境的逐步变化。杨成长表示:“第一就是我们要强化市场对股票的定价能力。第二就要强化所有投资人对信息、投资价值的辨别能力和科学定价能力。第三,我们都要强化市场,市场化要靠我们推行退市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制度,要靠我们打击一切非法投资行为,逐渐形成合理的市场运行机制,而不在于说采取单一的方式打新股就能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