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30日消息(记者吴善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29日),世界上的“最强大脑”们聚首上海临港新片区,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那里开幕。今年论坛的主题是:“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命运的探求,也有了两个新的载体——一是,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昨天正式揭牌;二是,论坛同时向全球发布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社区方案,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将在这一社区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打造具有产业转移转化能力的科学“基地”。

  最新方案显示,这个社区面积大概有34公顷,位于临港科技城和滴水湖的三环和四环之间,规划有新的论坛会址、展示中心、科学家公寓、产业板块,项目涉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学等前沿科研领域,还配套有双语学校、国际医疗中心等。

  在昨天的论坛现场,70位世界顶尖科学家与会,其中包括4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0多位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奖和菲尔兹奖等获得者。而在下午举行的“世界顶尖青年科学家论坛”上,一百多位青年科学家、精英学府翘楚与诺奖得主“面对面”交流。科学无国界,智慧的激荡碰撞出哪些火花?

  论坛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教授致辞表示,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支持全球的年轻科学家;第二是支持基础科研的发展。“我们想要看到更多科学上的交流和互动,科学是无国界的,它是国际性的、非政治性的。”

  三位新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先后发表主旨演讲,他们是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米歇尔·马约尔,探讨在我们的世界之外到底有没有另外的世界,同获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格雷戈·塞门萨与威廉·凯林,分别就他们的研究工作发表了真知灼见。国际生物物理联盟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发表了“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与疫苗研究”的主旨演讲。主持主旨演讲的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最后强调了科技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闭门造车或者建立围墙的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科学一直都是国际性的,在欧洲、北美、亚洲的科研工作,科学家们都是互相分享点子的。如果闭门造车、停止对话,认为这样就可以优先于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希望像能我们今天的论坛,互相分享、畅所欲言。”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引起与会中外科学家的共鸣。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立平教授是领衔脑科学研究的杰出青年科学家,与相关领域的多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有广泛的合作。他希望在论坛上能够得到更多的合作机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个初衷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共同的想法。不管是科技的合作还是前沿的探索,都需要这种国际化的氛围,共同解决人类一些大的科学问题。科学问题解决之后,可以解决一些产业和民生的问题。”

  下午举行的世界顶尖青年科学家论坛采取桌布论坛的形式,共有顶尖科学家、中国两院院士、青年科学家、学者、青创企业家约300人出席。10位青年科学家首先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想法,大家桌布围坐在15张桌子,在桌布上记录、畅想,并进行深度讨论交流。

  上海交大海洋学院马建副教授在桌布上留下了一幅“云”图:“‘云’其实很大、很复杂,所以我希望做一个新的观测系统来观测。原理就是两个无人机、两个摄像头,可以做三D定位,而且实时定位在那里观测,用不止一个摄像头可以做很多事情,一个摄像头能做的有限,但是乘以2、乘以3就会几何量的增长。做这个东西的初衷就是要了解‘云’会不会消失,要弄清楚它是怎么回事。”

  这次共有一百多位青年科学家中的佼佼者参与到论坛中来,其中不乏高校在读的博士生,甚至还有三位中学生,年轻科技迷们都期望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博士生张博在华中科技大学谢庆国数学PET团队学习研究多年,已经初步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张博介绍:“我是负责数字PET往产业化方向的推进,数字PET器械取得了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我们现在有一款脑部专用的数字PET,在脑科学、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会有很多的合作。在脑的功能机理方面,在一些类似帕金森、阿尔兹海默这些退行性疾病上已经显示出优势。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具体的讨论,能够展开这些前沿应用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