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10月26日消息(记者彭小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一直是老城市环境保护的难题。小到生活用水排放,大到企业污水排放,无一不需要精细破解。

  让群众满意,让企业盈利,更要让绿水青山掩映。最近一年里,广州黄埔区各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发展新路。

  乌涌,珠江支流,广州黄埔区母亲河。村民刘先生还清楚地记得,一年多前的乌涌还是名副其实“污”水横流的黑臭水体,这里也曾是国家住建部和环保部挂牌重点督办的河涌之一。如今,这里美人蕉、芦竹等水生植物错落,绿水潺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休闲去处。

  从宁可绕远路也要避开,到如今群众主动走近亲水。24.1公里的乌涌“变身”背后浓缩了黄埔区这个广州老工业区的环保历程。

  作为广州经济开发区所在地,系统治理之前的黄埔区,光像乌涌这样的黑臭水体就有18条,排污问题错综复杂,久而久之就成为城市发展中久治不愈的“溃疡”。

  求一汪活水为何这么难?黄埔区水务局副局长桂红艳坦言,当他们下定决心梳理环保欠账时,却发现18条河涌治理首先要应对的是“九龙治水”的局面。“我们环保经常跟水务互相打架,说这条河涌主要是工业污染,然后环保会说主要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染,然后又说城管方面垃圾全部倒到河里面去了,‘九龙治水’就一直搞不好。”

  为此,黄埔区专门拟定了一张“环保答卷”,而答题的正是治河沿线涉及的各个部门。通过确立“属地管理、各负其责”“谁决策、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分层负责、责任到人的奖惩问责机制,将评价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档案管理。

  这种带着“紧张感”的答题方式也让治水战线上的干部们对环保有了新的认识。桂红艳说:“解决了原来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问题。这个确实是非常难,从头每一栋每一栋把雨水、污水仔细地分开,真是多如牛毛,挨个查每条管,我们都让机器人下到管道里面去把它搜出来一个一个改。正是花了这种笨功夫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才把我们区黑臭水体18条的问题得以解决,这一两年做的非常辛苦。”

  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对于黄埔区来说,经过35年发展,工厂成排耸立,依靠利润丰厚的工业红利已经成为黄埔赖以发展的老路。

  不过,由此带来的工业非法排放、“散乱污”遍地开花,更成难以解决的产城融合问题,功能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过程中,住工、楼企、校企、楼路矛盾频发,环境治理难度空前。不过,比解决企业高污染更难以移除的是干部的思维定势,广州开发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易琼说:“一下子关掉三四个企业,一下子又关掉一个大的企业,甚至还是重点的企业,这些我们都是下了很大的本钱。”

  群众不满意,新项目进不来。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让黄埔区领导干部们意识到,根本在于认识短板。认识上不去,就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老问题就会久拖不决,新情况就会变成老问题。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严志明介绍:“刚开始也是经过漫长的思考,各个部门激烈斗争,经济的部门要保经济,还要做群众思想工作。环保部门依照《环保法》,想要更加高的标准。无论如何让企业走,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环境更加优美,老百姓感到更加舒适,更有幸福感。”

  今年以来,黄埔区组织有关部门对存在污染情况的相关企业着手异地搬迁。不搞“一刀切”,57家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按照“一企一方案”精细化整治。高污染企业动迁的政策也在黄埔区干部一次次上门走访中获得企业谅解。即将异地搬迁的外企洛科威大中华区总经理欧阳涛表示:“我很能够理解,像我们环保局或者开发区管委会,其实我们需要在中间做很多的协调工作。真的很感谢管委会,在我们的邻居面前,也帮我们说了很多话。”

  高污染企业易地搬迁或改造,不仅为黄埔区群众挪出一片生活空间,也通过腾笼换鸟,为新产业挪出了发展天地。

  在最近揭晓的广州市2018年度河(湖)长制考核结果中,黄埔区列全市第一,在珠三角地区各区县中,黄埔区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黄埔区在解决污染“存量”问题的同时,积极运用科技力量为“增量”经济装上上环保阀门:目前,黄埔已经实现对区内95家废气污染源企业实时在线监测监控,并对辖区327家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土壤污染调查,逐步建立了污染土地名录与开发利用负面清单,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此之外,黄埔区正筹备“工业产业区”的划定工作,严格控制和保护以工业为主导功能的区块范围线,完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倡起设立“工业保护区”的城市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