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7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召开 器官捐献移植“中国模式”获点赞

2017-12-17 09:4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广州12月17日消息(记者郑澍)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句话说:当你突然感觉到身上某个器官的存在了,那个器官一定是出了问题。但是最近的一条新闻,让人们空前清晰地、集体地感觉到了一个器官的存在,而且是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上个月,意大利外科医生塞尔吉·卡纳瓦罗对外宣布,自己成功在一具遗体上实施了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因为手术是在中国实施的,“换头术”备受国内舆论和医学界的关注,针对“换头术”的技术、伦理等各个层面的争论也愈演愈烈。

  有人说这是医学领域科技的重大进展,也有人说它是不学无术之人在哗众取宠。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反映出目前我国在器官移植领域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昨天于广州召开的2017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上,专家们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也给外界透露了不少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最新成果。

  12月16日,在广州召开的2017中国-国际器官捐献大会上,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主任王海波引述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的观点一锤定音,认为这起头颅移植试验违反了中国器官移植有关法规,也违反了基本的伦理准则,呼吁追究有关单位伦理审查委员会或领导的责任,“我们委员会的主任委员黄洁夫教授已经明确讲,这是绝不允许的,是非常低级的解剖学实验,根本不是器官移植。黄洁夫教授甚至要求呼吁主管部门追究责任。第二,我们在这个会场里的所有器官移植的医生、专业人员,不论是外科、内科,伦理、法律的,包括国内、国际的,都不认同这是一个移植。”

  这让人们思考,在器官捐赠与移植领域,谁在定规矩?谁在管规矩?有没有人不守规矩?大会回答了这个问题。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公民器官捐献移植体系,并将继续推动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的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建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中国模式”。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10日,中国已累计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14861例,捐献大器官4.1万个,器官捐献者志愿登记人数超过36万人,预计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移植大国。黄洁夫表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来,中国的China model对相同文化背景或社会情况而言是个很好的model,希望其他国家作为参考。”

  在此背景下,与会专家表示对“中国模式”寄予厚望,认为该模式是破解器官短缺这个全球共同难题的中国方案,是对器官移植事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为世界特别是与中国有相似国情的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模式。王海波认为,目前器官移植涉及医学技术、法律、伦理以及传统观点等多个交叉领域,同时还需要以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依托,他认为,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做好器官捐献和移植,需要非常复杂的社会各层面的配合,这是新的社会治理要求。我们今年突破了5000例,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的器官捐献率,每百万人捐献器官的例数只有3例。国际的最高水平是西班牙的40多例。”

  数据显示,自我国开展公民器官捐献至今,通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共有519位香港居民和50位澳门居民在内地接受器官移植。王海波告诉记者,今年11月9日,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与澳门卫生局签署了器官分配与共享协议,将显著缓解澳门地区器官短缺的现状,为澳门地区终末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他呼吁,“澳门做了一个很好的先例,我们希望通过澳门的工作让香港的居民、政府、专业界看到,这是正确的事情,应该去做。”

  此外,在今年7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无缺血”人体肝移植术,破解了困扰全球科学家半个世纪的难题,这项医疗技术的突破也为器官移植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我们7月23日到现在为止已经做了14例,病体的来源也是公民捐献的器官,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编辑: 王笑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