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煤改气”致“气荒”?专家:仅占新增用气的三成

2017-12-17 08:3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17日消息(记者车丽 见习记者赵聪聪)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气荒”、“气短”近期频繁刷屏,网上对“气荒”问题议论较多,有一种说法认为民用“煤改气”是导致天然气需求暴增的原因。当下,我国天然气的供给与需求究竟如何分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原热能工程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强昨晚接受了中国之声专访,今年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今后应如何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

  今年之所以出现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原热能工程系主任姚强认为,简单说是需求侧超预期规模的增长和供应侧始料未及的减少造成的。这如同经济活动的天平,一端是需求,一端是供给,两端体量对等,才能形成一个平衡的局面。“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186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7%,其中:城市燃气增长10.1%,工业增长22.7%,发电增长27.5%,化工增长18.2%。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需求的增加非常重要。”  

  据调查统计,到目前为止,“2+26”城市实际有319万户完成了“煤改气”,加上集中供暖锅炉改气,预计采暖季将新增天然气需求量为50亿立方米左右。平摊到120天的供暖季,也就是日均需求增量4200万立方米。

  今年总的需求增量到底是多大呢?姚强表示,12月全国日均用气量为8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也就是日均需求增加1.3亿立方米。“新增的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量,‘煤改气’仅占30%左右。换句话说,今年天然气需求量增加是全方位的,工业、发电、化工和民用全面增加,确实给供应增加了很大压力。”

  刚刚说的是经济天平的需求端,接下来再看供给端:今年,供给端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减少。如果天然气的供应侧不出问题,民用“煤改气”的用量是完全可以满足的。

  姚强表示,“一是今年本来要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没有按照计划投产,这个大概减少了热供量2000到3000万立方米/天。另外一个比较大的源头是中亚的气,应该在7000到8000万的立方米/天,现在大概减少了一半,相当于减少了4000万到5000万的立方米,使得原来我们西气东送的这条管线,在西气的线没有办法发挥作用。因为这两部分其实都是为了保证供应京津冀地区的,一下子供应每天少了6、7千万立方米,当然是蛮大的问题。”

  在出现天然气供应短缺的时候,我国基本的政策应该是“压非保民”,也就是压低非民用气,保障民用气,但很多地方措施不落实,未能及时制定严格的、详细的、能落地的“压非保民”措施,未能将增加的用气量用于民用,而给了工业。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比如,由于民用气和非民用气价格双轨制,一些城市燃气公司“趋利”,打着民用气的名义申请到更多天然气,之后却将低价购得的民用气销售给出价更高的非民用使用,赚取差价从中牟利,使本该保障民生的天然气供给更加紧缺。

  姚强介绍,“现在看来,国家也在非常努力,包括中亚的气,也包括南方的用气北调,这可能能解决千万立方米左右,包括北京的燃煤电厂备用的启动,也可以解决几百万立方米/天的量,这样慢慢地就可以缓解。”

  目前,各种研究表明民用散煤确实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而发达国家治霾经验之一就是使用清洁能源,这也符合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今年11月,“2+26”城市,PM2.5同比下降37%,改善程度前所未有;北京重污染天数从去年11月的7天降至今年11月的1天,“煤改气”“煤改电”的贡献功不可没。未来,应该如何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呢?姚强表示,我国应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在有条件的地区继续实施“煤改气”“煤改电”。

  姚强说:“从我们这一代来讲,小的时候就是用煤炭,后来用液化气,最近开始用天然气,这个大家都觉得很好,这也是一个大趋势,应该不能改变。但是从清洁能源供应来讲应该有更好的灵活性。不少网上的言论说,老百姓喜欢烧煤,我觉得这很怪,不应该。只不过是便宜点,但是我们现在政府补贴,实际上老百姓能够比较低价地实现清洁能源供应,这就是我们美好生活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煤改气”是指将散烧煤改气,并不是所有的煤都要改用天然气。民用散烧煤无法有效治理,替代是最佳途径。姚强提醒,在“煤改气”“煤改电”设施没有完工的地方,原有的燃煤取暖设施也不能拆除,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的天然气供应问题做好预案。保障群众供暖。坚决打赢蓝天保护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编辑: 杨璇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