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张江新速度

2017-12-05 07:12:00来源:央广网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为中国发展标注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一宣示,正化为全国人民的实际行动,成为新时代的中国气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专栏《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带您聆听新时代的中国声音。

  央广网上海12月5日消息(记者白杰戈 杨静 傅闻捷)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有人说,上海这座城市从来不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但随着创新意识深入人心,创新型城市不断涌现,上海,如何为创新注入新内涵?上海关注,中国关注。

  成立于1992年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过25年的历史积淀,聚集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也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但是,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的是,跨国企业很可能成为“创新孤岛”:它们在“围墙”里进行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几乎没关系,与周边的高校、研究院、企业也不打交道。如何利用这些跨国企业的创新资源?张江高科技园区动起了脑筋。今天的《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探访一家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

  在上海浦东的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韩泽耀正在给平台首席执行官吴家翔演示他们的两款产品:一个3D打印DIY可编程机器人和一辆人工智能汽车模型。

韩泽耀博士的团队在演示人工智能汽车模型。电脑屏幕上显示车身摄像头实时画面和运行数据

  韩泽耀是一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培训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半年前,他们被德国博世集团看中,推荐到张江管委会牵头的这家孵化平台。

  这里看起来跟很多“孵化平台”类似,是“创客”们集中办公的地方,但吴家翔不甘心只当个“二房东”。他领衔的这个孵化平台,一手牵着堪称“巨头”的跨国企业,另一手有数百家上海本土企业做支撑,他希望借助这三方力量,帮助韩泽耀这类有技术、懂创新的年轻人快速成长。但是成长总有烦恼,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的工作,有一部分很像上海的“老娘舅”,需要调和双方的矛盾。

  吴家翔说:“经常会发生矛盾,因为文化不同。就在这位置上,曾经有一次,争执起来。 老总扭过来就说,如果沟通不了,合作就停止。韩博士来自贝尔实验室,他们也很牛,于是我就说,最终企业走向哪个方向,不应该完全由资本决定,也不应该由技术方决定,应该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调整决定。”

  吴家翔说,这个矛盾现在已经调解完成,“因为他们听我的,我又很公正。我们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给他们最专业、最及时的支撑。 ”

  除了化解矛盾,还要打通影响效率的环节。

  据了解,一项技术从申请发明专利到授权,通常需要三十几个月,而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是三到六年,专利申请,占去其大半个甚至整个生命。

  今年7月,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第一个工作站就设在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试运行期间,他们创造出三个星期完成发明专利审批的新纪录。吴家翔说,这在全球都是领先的,“拿到这个专利的创业公司,正在美国做其中一个产品的众筹。如果没有知识产权证书,就不能证明这是它的。”

获得专利的柔性太阳能技术相关产品

  吴家翔介绍,从这个月下旬开始,专利申请的快速通道将正式开通,“帮助这些知识产权申请者发明人快速拿到专利,于他们而言,后面的估值或者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没有办法用数字估量。”

  在成立25年的张江高科技园区里,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是只有一岁的新生力量,但就是它,一年时间,已孵化34个项目。目前,平台入驻的所有公司都还活着,这让看惯创新企业九死一生的吴家翔很欣慰,而他更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加快技术转化,促进各方互信,推动改革深化,“张江、浦东或者上海的创新应该基于本土资源,发挥资源最大的优势。我们目前形成的特色就是把张江的各种资源通过平台形成高效的、信任的、专业的连接。其他区甚至其他省市也在和我们交流这个问题,如何把我们的模式复制出去。”

编辑: 周倩云
关键词: 张江;创新;跨国企业;孵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