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逝世——对数学依恋的“少年”

2017-05-08 07:4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8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7日)早上7点21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岁。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吴文俊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由于他在拓扑学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并创立了被国际数学界誉为的“吴公式”,于2001年获颁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国际永久编号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吴文俊说:“这其中有许多有趣的东西,比如三个中点怎么在一条直线上,你想没想到?”

  点、线、面,这些几何中图形,在很多人看来枯燥而乏味,然而在吴文俊眼中,这些图形充满乐趣、奇妙无穷。吴文俊与它们结缘始于20世纪上半叶,1919年出生于上海的他,见惯了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看过洋人的脸色,也种下了对祖国富强的期待,所以小时候他更喜欢历史,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但高中毕业,校长发现他在数学上的潜力,给他全额奖学金支持他在上海交大数学系继续学习。

  吴文俊说:“有一次我经过办公室,无意中听见物理教师说他出的物理题特别难,可是吴文俊考得特别好。他之所以考得好,是因为他的数学好。校长受了物理教师的影响,觉得我在数学方面比较出色。”

  从此,吴文俊对数学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虽然中间也曾遇到困难,想辍学不念大学;虽然毕业后只在中学教书——五年和数学研究没有交集;虽然身处乱世,但他坚持了下来,并在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的推荐下,走上拓扑学的正途。

  拓扑学主要研究几何形体的连续性,是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被认为是现代数学的两个支柱之一。

  1947年,吴文俊去法国留学并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法国是拓扑学的中心,他在这里渐入佳境,学成归国,把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陷入发展困境的拓扑学研究继续推进,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最著名的当属“吴示性类”与“吴示嵌类”的引入和“吴公式”的建立。

  1956年,37岁的吴文俊因在拓扑学上承前启后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那时,在很多人看来“靠这个都可以吃一辈子了”。但是,真正让吴文俊“吃了一辈子”的是对数学的痴迷,是希望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是创造新生事物的渴望。

  吴文俊的学生——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小山回忆,有一次,近古稀之龄的吴文俊骗过了工作人员,坐上了过山车。有一次,老先生坐在了大象的鼻子上。还有一次,“在国际上开会,会议上组织游玩活动,其中有个节目要把一条很大的蛇放在脖子上,一般人都不敢,吴先生上去就做了。”

  1975年,吴文俊在中国古代数学中发现了很多优秀的算法,也开启了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征程。那一年,他56岁。他想如果在这一领域能够突破,那么就能将推理过程真正变成计算机的计算过程,计算机的功能就不再只局限于“计算”。“算法是计算机的精神实质,要将算法变成程序,然后输到机器里,帮大家解决棘手问题。”

  1976年底,吴文俊初步形成了定理机械化证明的新方法,并在一年后证明新方法完全可行。不过,要想真正实现这一方法,少不了计算机编程,满头白发的他坐在陌生的计算机面前,没有丝毫退缩与犹豫。吴文俊的儿子吴天骄说,“他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就那样慢慢摸索。”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研究员石赫说,由于所里当时仅有一台计算机,吴先生为了能节省时间,成了所里的钉子户,“一般8点开门,吴先生7点50就到了,开门就进来。进来坐下就开始用电脑敲东西,计算。中午也不回家,到下午四、五点钟回家吃饭,一边吃饭一边看那些东西,七、八点钟又来了,一搞就搞到天亮。”

  吴文俊的学生高小山说,“编程序在智力劳动里是重体力活,应该是年轻人干的,而我们编的这种程序又非常难,即便专门编程序的人来做,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吴先生曾告诉记者,数学是笨人做的工作。定理机器证明程序总共300多道命令,每一道命令的编写日期,他都了然于心。“这个要认真思考,要认识考虑的问题及对象。笨人下功夫,聪明人老是灵机一动,不合适。”

  1986年8月,全美地理机器学术会议在美国丹佛召开,国际自动推理领域的一百多名精英集聚一堂,当一名华人学者用电脑在十几分钟内证明了几百条几何定理时,整个会场震惊了,他用的是一种源自古老中国数学的新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创始人名叫吴文俊,国际上便把他称为“吴文俊算法”,也叫“吴方法”。这是多年来,第一次由源自古老中国传统的成就引领世界数学潮流。

  “吴方法”可以应用在机器人、数控机床、计算机视觉、图像压缩、计算机图形学等各种领域。每每说到这里,吴先生总是非常自豪,“应用无限大,无边无际。”

  1997年,吴文俊获得国际自动推理协会的自动推理最高奖。授奖词中提到,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在“吴方法”出现之前进展甚微,在不多的自动推理领域中,这种被动局面由一个人完全扭转,吴文俊很明显是那个人。

  2001年2月,吴文俊荣获首届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是500万元。他却把奖金变成了鼓励后来人继续研究的三个专项基金,包括应用、数学史和定理证明。

  正像吴文俊自己在文章中所说,数学有一种说不清的魅力,一旦上了道,就恋恋不舍,不由自主地去爱好。凭着这份从心底生出的对数学的依恋,98岁两鬓苍苍的吴文俊归来时,仍是那个说着吴侬软语笑呵呵的少年。

编辑: 杨璇铄
关键词: 吴文俊;逝世;最高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