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上海大学校长:高校要增加纸变钱能力 提高钱变纸质量

2017-03-16 09:24: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6日消息(记者吴喆华 傅闻捷)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上海大学成立于1922年10月,如今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2015年7月,上海大学迎来了新校长金东寒。一年多以来,从企业研究机构的管理者转身而来的金东寒为上海大学带来了哪些改变?他所倡导的对接美国大学体系又有何成效?

  金东寒,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学校长。他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内燃机学会执行理事长。2015年7月,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1研究所所长,调任上海大学校长。

  两会期间,在上海团驻地,从企业化管理的研究所所长转型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校长,金东寒说,他在高校改革方面是个“新手”。

  金东寒说:“我到高校只有1年零7个月,原来在研究所工作,没有做过高校工作。当校长跨度很大。”

  到上海大学后,金东寒辞掉了差不多将近30个职务,专心做“校长”。他把大学的功能定义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价值传承。金东寒说,上海大学是国内较早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实行大类招生,三学期制。

  金东寒指出:“这些跟美国体系是一样的,我们招生不分专业,我们只分三类,理工科、人文社科和经管类。入学后先学一年,通识教育,还有很多课程介绍,确认自己喜欢什么,第二年可以分流,基本上85%都能在前三个专业满足需求。”

  金东寒是工程师出身,需要研发出好的产品推向市场,但到了高校他发现,大学老师喜欢写论文,不管有没有用,只要在更好的杂志上发表,就会很有成就。在现行的评价体系理,论文导向过于严重,老师们在教学方面动力不足。

  金东寒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论文导向,教授都喜欢去发表论文,因为待遇和职称是强相关,职称又和论文强相关。我个人认为这是有问题的,把老师都培养成一个模子的了。”

  哪有问题,就从哪改革,评价体系就是改革的指挥棒。为解决“好老师”得不到好评价、好发展路径的问题,上大对老师实行分类评价,设置教学型教授岗位。

  金东寒指出,按现有体系,光上课上得好,不发表文章是当不上教授的。教书是当教授最重要的职责,这部分人占一小部分,比如10%。还有一部分科研做得最棒,但是教书不行,因为有的人表达不行,硬让他教书,说不明白。这样的人就做研究,如果在顶级杂志发表论文,他也可以当教授。但是大部分人应该又教学又研究。

  金东寒从企业来,深刻地知道,当下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的合作方面存在短板,很多专利根本无法转化。

  金东寒指出,很多人做专利的动机不纯。要获国家奖项,就不管专利有没有用,先申请了再说,又有鼓励政策,免专利费。这些鼓励政策就鼓励了很多没用的专利,完全就是凑数,中国的专利普遍很低。

  因此,上海大学增加校企合作课程,把教授组织起来,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整合相应学院的师资力量,给企业提供解决方案,鼓励跨学科合作。这样,能够让教师不用天天找课题找任务,学校的试验设备不用重复投资,可以和企业互相开放实验设施,合作成果,有很大机会能够实现转化,直接带来效益。

  金东寒说:“我们要增加纸变钱的能力,提高钱变纸的质量。教授很会做钱变纸,但是这个纸有没有用,不太管,起码是发表论文了。我是工程师出身,我跟他们说,我不看广告看疗效,你在杂志发表文章就是广告,有没有用,能不能治病,能不能开发出新产品,这是疗效。”

  跟企业相比,金东寒对高校低效率的行政运作非常不满。上海大学5000多人,有2900多人是专职教师,其余都是行政辅助人员,创造的价值却有限。因此,上海推行的大部制改革,就是要提高行政效率。比如一个后勤原来由五个部门管,现在合成一个大部,明晰部门职责,防止扯皮和低效。

  金东寒说:“企业是高度组织化的,大学里面很松散,高校里的管理,不客气讲,效率是比较低的。原来书记管党办,我管校办,后来把党办校办合了,效果很明显。原来处级干部有15个,现在9个,人员减少了25%,办事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四五十。”

  学部制改革,是集中优势资源办大事。去年,上海大学主动减少了7个硕士点。上海大学有27个学院,加上两个独立系,改革的目标是要减少到15个学院,几乎砍掉一半。

  自2016年作为首批唯一试点单位,开展深化高校改革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试点工作以来,上海大学始终在综合改革上进行探索。金东寒说,教育改革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已经有所起色,他说,上海大学的学生就业率在上海地区是最高的。

  金东寒表示:“你要说难,做什么事儿都难,但我一直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我没认为什么事特别难,我们国家改革难不难,难的话你得想办法啊。”

编辑: 刘华龙
关键词: 上海大学;金东寒;论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