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阿里巴巴公布打假数据:制假售假受刑事处罚比例不足1%

2017-03-01 07:41: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日消息(记者刘飞)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消费者的购物技能中多了一项,就是辨别网上的售卖信息,以防网购到假冒货品。根据拥有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阿里巴巴最新数据,2016年,他们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超过5万元起刑点的制假售假线索。但是,截至目前,阿里巴巴方面表示,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只有33例,不到1%,有人戏称:这打假的网筛子眼儿也太大了,这么多“漏网”!线上打假真的这么难吗?为何拦不住假货?这“假”将来还能不能打下去?

  根据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年,其平台治理部门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案值均高于目前所规定的5万元起刑标准;执法机关接收线索1184条。但是,截至目前,该公司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只有33例。

  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认为,制假以及线上售假的违法成本低,呼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刑事处罚力度,“把判决书进行了研究,33个案例判决的人数47人,其中只有10人受到刑事处理,37人缓期执行。可能最开心的就是违法犯罪的人。我们强烈呼吁,光靠我们和公安干警一起打下去,再打两年、五年,案件数量翻番可能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对待酒驾一样,对待假货用最严厉的手段去处罚该处罚的人。”

  作为数据、平台方,电商平台可利用大数据拦截、资质审核拦截等方式下架疑似假冒商品,把假货信息拦截在其平台之外。一件货品到底是不是假货,郑俊芳也表示,权利人是鉴定的关键,但是,有时鉴定有难度,甚至平台着急而权利人不急。“如果不鉴定,就意味着这个案件放在这,最后处理不了。有一次,我们大量现货在这里,但是,因为权利人鉴定结果出不来,所以只好先出钱临时把货先放临时仓库。权利人的鉴定极其重要。但是该需要鉴定时,国内可能没有鉴定资源,需要把样品寄到海外去,花费时间长,案例就得等。个别品牌,鉴定一直不出来,意味着这个案例最后就‘黄’掉了。”

  此外,“潜伏”在网购平台的疑似假货信息的数量也给打假增加了难度。浙江省公安厅经侦总队知识产权支队副支队长陈竞凯说,他平均一周要往合作的电商平台跑两趟,2015年平台输送给他们382条涉假线索,全省公安机关花了3个月才全部打完。也就是15天到20天出来的线索,要花3个月来消化。2016年输送了402条线索,公安机关整整花了6个月才消化干净。

  筛选涉假信息的算法在优化,涉假人员应对大数据打假的专业化程度也在提升。陈竞凯介绍,涉假人员通常采取更改物流发货地址信息等方式,来逃避监管。同时,借助互联网的隐蔽性,制假售假的职业化程度提升、产业分工更明确、犯罪产业链更加分散,给查处带来难度。“以现有法律规定,查到散货都无法认定是做什么用的。例如,到嘉兴去查涉假的服装网店,当时我们研判其有200多万涉假金额。但是,它就采用每天到工厂订制白版衣服,采购涉假商标,每天卖多少量,就贴多少标。最后还处理不了它。因为在它的网店里只查到了十件贴了涉假商标的衣服,只能移交工商处罚。”

  在网络购物中,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有可能显示出来的交易数据是虚假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刷单”,通过这种方式,显示出的交易数据能远高于真实的数据。这样的“刷单”数据,不仅成为了欺骗消费者的马甲,也可能成为制假售假嫌疑人的借口。以“这些刷单数据而非实际售假数量”来减轻自己售假行为的严重性。

  陈竞凯介绍,比如历史数据,没办法去追述,检法最终对协议人的定罪量刑没有实现客观的罪责刑相适应。虽然绝大多数他们查获的刑案法院判处都是处于缓刑的状态,判了两年,过两年出来又去卖了。

编辑: 杨璇铄
关键词: 阿里巴巴;打假;数据;制假;售假;刑事处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