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中国之声 > 新闻纵横

[赵说不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愿景:书香社会

2015-03-10 07:50:00  来源:央广网  说两句  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3月1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份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擘画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每年都有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新词。“有权力不可任性”,传递简政放权深化改革的决心。“创客”“互联网+”,让创业创新者信心满满。今天要和大家说的,是我在历次报告中看到的最浪漫的词汇-----“书香社会”。

  在报告第五部分的《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总理提出一个愿景:“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我们的阅读出了什么问题?调查显示,去年我们国家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77本,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听起来不少,可俞敏洪委员做了个横向对比,“都说我们是和犹太人一样智慧的民族,但我们的人均读书量是以色列人的十分之一。犹太人每5000人有一个图书馆,而我们26万人才有一个图书馆。”

  国民阅读率如此低,“书香社会”没到,“手机社会”已经来了;在电脑、手机大小屏冲击下,浅阅读流行,碎片化阅读盛行。

  总理提出建设“书香社会”,首先是要求各级政府不但要关注经济的“硬指标”,也要发展文化“软实力”,为全民阅读创造良好环境。

  这几年,各地建了不少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可是早前北京市社科院有一项调研,基层图书馆和文化站,每年光顾率不超过5次的受众比例均超过了90%;超过一半的市民一年没去过图书馆,资源闲置状况严重。

  你看,全民阅读的缺失,其实与个人更有关系。我们越来越习惯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却无暇顾及精神食粮的补给。很难设想,一个不爱读书、读书不多的民族,靠什么赢得尊重、开创未来?又靠什么来抚慰和安放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管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都需要有精神引领。给大家讲讲领导人读书的故事。

  去年10月,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自称“读书已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回忆起自己当知青的时候,走30里地借书的那个细节,相信不少人都印象深刻。总书记读了不少世界名著,非常喜欢海明威的作品,出访古巴的时候,特地去了小说《老人与海》中提到的那个小海港,看见了扬帆待发的渔船,还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绝对是个“文学发烧友”。

  据媒体报道,总理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杰里米·里夫金写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刚一问世,他马上要求发改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去年,北京三联书店创建了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总理写信赞扬他们有创意,还说出自己的一个愿望:希望每一个地方都有一座不打烊的精神地标,让读书精神无处不在,让全民阅读的氛围无处不在。

  说到城市的精神地标,去过澳门的朋友,在市中心灯红酒绿的博彩娱乐场边上,都看到过一栋特殊的建筑,它八角形,碧绿瓦顶、红色门窗,像个中式亭子。不管白天还是夜晚,不管你是游客还是本地居民,都可以闲庭信步,看一张报纸,翻一本图书。这座叫“八角亭”澳门第一家公共图书馆,从1948年开始,已经伴随澳门人66年,还会继续伴随。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中国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

  今天,你想读一本书吗?(中国之声评论员赵九骁)

  

编辑:任芳作者:

头条推荐

参与讨论

我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