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6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报道,“熊孩子”犯罪,家长该承担责任吗?在一些未成年人引发了恶性案件之后,类似的讨论在网上很常见。对此,浙江萧山有了新的探索。据介绍,萧山检察院进行的亲职教育是指因监护人失职,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受到侵害,而对失职监护人进行监护、子女教养方面的教育。强制亲职教育则是检察机关强制要求涉罪未成年人或未成年被害人父母接受专业教育的指导,是国家公权力强力介入干预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监护。

  萧山区人民检察院方芸:“补课”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亲职教育需“双管齐下”

  2019年,萧山检察院联动区妇联联合开展强制亲职教育的探索试点,对不称职父母“强制补课”,现在已经有六个家庭的父母“回炉再造”了。

 

方芸检察官(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被强制“补课”的家庭,其实有一些共性。萧山区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方芸告诉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记者,这样的家庭通常亲子关系比较冷淡,父母和孩子疏于沟通,长期分离,存在“明显的监护缺失和教育缺失”。以16岁的小吴为例,他和父母都在杭州打工,但一家人并不住在一起。从小到大,父母很少管他,长大后的小吴也不愿和父母沟通。“不仅缺乏沟通的技巧,更缺乏沟通的意愿”,所以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淡漠。

  方芸表示,强制性教育从2018年就开始探索,当时处理的第一个情况是性侵案件。孩子多次被性侵,但是并没有人及时发现。后来了解到,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奶奶和大伯抚养。但父母知道情况后,也不知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孩子也不愿和父母表达。这是因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缺少关心。在处理现实案件的时候,“真的蛮让人痛心的”。

  方芸认为,因为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明显的投射效应”,所以亲职教育需要“双管齐下”。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其父母进行强制性的亲职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中有更细化的规定,对可以进行强制亲职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亲职教育在三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教育结束后的监护人还有六个月的见习期。

  具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强制性?方芸表示,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对接到相关文书但拒绝接受强制性教育的监护人,会进行口头训诫,并且督促学习,同时通报基层村社的妇联组织来督促执行。如果依然拒不执行,检察院可以自发训诫书,并且通报监护人所在的单位,或者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如果失责情节严重,支持相关人员或组织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谈到强制亲职教育的意义,方芸表示,“我们希望可以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外部环境,尽可能帮助父母学会这些东西。

  法学专家苑宁宁: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基于自愿”,强制亲职教育应进一步推进

  如何从法律层面提高监护人的监护意识?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未成年事务治理与法律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苑宁宁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表示,政府和社会应该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这是目前“家庭教育法应该努力的方向”。如果未成年人的利益在家庭教育中被监护人所侵犯,国家应该进行强制性干预,以“公权力的形式对父母进行教育辅导”。

 

  苑宁宁表示,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还是“基于自愿的”,法律中并没有强制干预的制度。即便政府督促监护人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也可能会面临被拒绝的尴尬情况。一方面,监护人的行为没有严重到可以剥夺监护权的程度。但在这种环境下,对孩子成长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修改法律的过程中,实务界和学界都呼吁“在特定情况下家庭教育指导或亲职教育要有一定的强制性”。

  苑宁宁认为,未成年被害人的父母也需要进行强制亲职教育。在一些未成年受侵犯案件中,反映出部分未成年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家庭监护和家庭教育缺失。从预防未成年被侵犯的角度来说,需要对父母进行强制亲职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无论是罪错未成年人还是未成年受害者,都和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都应该考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强制性问题”。

  让强制亲职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苑宁宁认为这三个问题最为关键:首先,专业社会力量要跟上。但目前从全国来看,“专业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队伍和力量比较缺乏”,难以达到理想的社会效果。其次,法律虽规定了强制亲职教育,但是监护人如果不履行,“我们实践当中后续措施是缺乏的”。最后,如何使用强制性的家庭教育指导,需要相应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进一步细化,保证该措施在全国实施的统一性,避免给一些家庭造成困扰。

  青少年心理专家宋少卫:亲职教育“不得不做”,家长应积极参与

  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素质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宋少卫表示,亲职教育的受教育对象是监护人,是”针对家长进行的培训“,我国家长对亲职教育的了解并不多。

 

  宋少卫认为,中国文化是比较克制、传统的东方文化,教育观念也是代代相传,很少经过系统的培养和提升。用这种传统观念去指导现代家庭关系,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但是目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转型与变革,亲职教育到了一个“不得不做的关键时刻”,整个社会都需要普及亲职教育。单亲家庭、三代同堂家庭都有一定的独特性,不能用传统的教育观念生拉硬套。宋少卫回忆,自己曾倡导民政部门在离婚之前要举办单亲家长的亲职教育培训课,考试合格才能离婚。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之间应该相互作用,使孩子真正走出“分数焦虑”的怪圈。很多家长在过于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忽视了情商培养与情绪管理教育,“这种管教方式就出了偏差”。同时,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吃苦”,注重物质满足而忽略精神培养。从广义上来讲,亲职教育就是如何为人父母,“起到真正影响作用的是家庭文化”。

  在法律范围之外,如何完成自我亲职教育?宋少卫提议,家长要有亲职教育的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亲职培养活动,增强和孩子的互动。比如,家长可以训练在不同情境下和孩子说话的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是一味地营造无敌家长形象”。

  监制:梁悦

  记者:杨昶

  编辑:曹博 温宇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