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图书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阻止上海书展的成功举办,为期一周的2020年上海书展8月18日闭幕。与以往的16届相比,疫情防控下的上海书展大量采用线上手段,并提出“破圈”理念,试图让读书影响更多人。

  上海书展“云首发”负责人江利:超越限制,云端创新让书展“破圈”

 

上海书展“云首发”负责任江利谈云上书展

  从2004年上海书展诞生,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就一直见证着它的成长与变迁。江利向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介绍,为了应对复杂的疫情形势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今年的上海书展利用H5等互联网技术将书籍首发、签售等部分活动搬到了云端,不同的后端平台对这个前端入口进行支持。

  预约制的实行下,2020年上海书展主会场的入场读者仅为去年的三分之一,但大胆的线上创新打破了展览场地物理的界限,覆盖了全国更多的读者。“我很喜欢破圈的概念”,江利说,所谓“破圈”就是要突破原来的圈层限制,让各种事物流动起来,彼此交织融合,信息流动更加丰富。

  影响更多读者的同时,书展也对读者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江利说,上海书展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对读者的需求和愿望有了更好的了解,改变了以往笼统模糊的认知。读者和出版机构能更加高效地双向对接,让普及类的书籍与专业类的书籍都能找到读者。

  面对疫情带来的图书经营难题,江利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也给出了自己的对策。她表示,未来将大量引入线上的手段,采用视频、直播的形式创新文化传播。书展只是临时的机会,但对于读书人来说,“阅读和买书是365天的事情,365天(都是)读书日。”江利说。

  晓风书屋掌门人朱钰芳:在线上培植读者与书店的情谊

 

晓风书屋掌门人朱钰芳谈独立书店在书展中寻找生机

  中国的独立书店里,晓风书屋闻名遐迩,是杭州的文化地标之一,今年再次受邀参加上海书展。晓风书屋的店主朱钰芳多年来苦心经营,在大环境的激荡下,她一边坚守,一边创新。

  上海书展的云端设计引起了朱钰芳的关注,她也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坦言,晓风书屋线上发展还欠缺技术条件,目前线上的互动多以“种草”为主,为的是让更多人参与实体书店的体验,建立书店与读者之间的情谊,而在线上卖货上,晓风书屋还要多加探索。

 

晓风书屋在上海书展的展位(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朱钰芳介绍称,不同于国有性质的新华书店,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独立书店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活得比较辛苦。因此,更加需要挖空心思留住读者。晓风书屋曾备受质疑的面包房就是这样的一种尝试,不过事实上它让大人和小朋友都更亲近阅读了。

  从业书店业27年,朱钰芳见证了书籍“排队买”和“论斤卖”的两个极端。实体书店下一步怎么走?朱钰芳呼吁政府能够为扎根社区的书店提供政策,也考虑借鉴国外经验,让书籍成为“奢侈品”,更加精准地考虑读者需求。尽管有生存压力,朱钰芳还是拒绝了“咖啡养书”的模式,她还是希望将纸质书的经营作为主业,而不是沦为烘托咖啡馆气氛的背景墙。

  故宫研究作家祝勇:一时热闹有一时热闹的必要和欣喜

 

作家祝勇谈读书如何“破圈” 

  著名作家祝勇目前在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工作,这次他带着《故宫600年》《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等新作来到上海书展,在热烈的文化气氛中,紧凑地度过了四天忙碌的时光。

作家祝勇带着新书《故宫600年》在上海书展现场

  在祝勇看来,书展虽然短暂,但一时的热闹也是很需要的,这场盛会受到写书人、出书人和读书人的共同期盼,是三者之间相互接触交流的难得时机。因此,每天虽因不停奔波,错过饭点而饥肠辘辘,祝勇却觉得乐在其中。“我看到读者在交流的时候那种认真的表情和渴望的眼神,我就特别愿意跟他们去交流和分享。”祝勇说。

  祝勇把写书的过程比喻成一场孤独的长跑,有时需要一点鼓励才能到达最后的终点,上海书展正是这样的一个时机,能够收获读者对自己作品的认识与期待。

  与江利钟爱的“破圈”概念不同,祝勇把读书的圈子比作一块石子仍在水面后泛起的涟漪,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大,这是随着社会发展、精神需求增长的一个结果。目前学校、社会举办了越来越多的读书会,读者们一起阅读,共同分享。祝勇说,过去的成见和壁垒被一一打破。书展不过是在这个日益扩大的圈子中提供更好的契机。

 

  监制:白中华

  记者:王娴

  编辑:曹博、王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