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新学期“双减”政策落地,像上下学时间调整、作业形式出新、课后服务种类增多等变化,让师生家长们都感受到了“双减”下的新学期的新变化。

“双减”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同时也要减少作业总量、减轻考试压力。

在校外培训机构开始大幅度整改、减负的同时,各地中小学校是否已经做好了提质增效的准备?中国之声系列报道《“双减”政策落实调查》推出第二篇:校外减负,校内如何“吃饱”、学好?

开学前,“双减”政策的落实文件和规定密集发布,让身为小学二年级家长的王女士在高兴的同时,又有些慌,因为按照新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而在此之前,小学一二年级不允许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叶女士说:“刚上学,一二年级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如果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孩子的学习效果要怎么监测?也不是说家长想让孩子写作业,就是有些担心基础会打不牢。”

家长的担心,其实也是教育部门的担心,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羊”,而是向课堂要质量。此次“双减”文件中明确提出,要规范教育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合理留作业,成了老师们的新考验。河南省郑州市尚美中学校长苏芳介绍,机械、无效作业,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已经坚决不允许出现在学校里面,而是探索建立更加适合学生的个性化的作业。苏芳说:“有一个分层作业,给这个班的学生布置的题都不一样。根据学生的程度,可能布置的有五道题,必做的有三道题,这两道可以选做。像有些科目我们都要求不布置作业。”

不过,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校长徐相瑞也坦言,在取消家庭作业的改革过程中,老师和学校都面临很大压力。徐相瑞说:“比如取消家庭作业,提高课堂效率,需要时间。短时间内会影响孩子成绩,但是一年或者更长时间内,这个方向肯定是正确的。我心里特别期望,比如教育局教研室能给我们一个倾斜政策,例如今年不让我们参与教学质量考核,再增强一下我们的信心。”

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达到教学效果,这的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此前,学生学习的补差工作大多交给了校外培训机构,而现在,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清理和整改,不少家长选择让学生回归学校,“课后服务”成了家长们的新选择。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要求,新学期课后服务工作要实现校校开展全覆盖。既要为学习有困难学生答疑辅导、指导完成作业,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不少学生家长对课后托管服务的质量提升感到满意,学生家长陈先生表示,这学期就没再给孩子报校外培训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愿选择回归校内,不少地区和学校也正在探索和尝试。比如,北京市京源学校课后服务以社团形式开展球类、田径类、冰雪类等体育锻炼项目全覆盖。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列出了课后“菜单”,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学生可按需点单。但课后托管也意味着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山东省威海市城里中学业务副校长王静说,如何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长效服务于课后服务,也需要相关政策的倾斜和保障。“教师这个职业很辛苦,每天不到7点就来了,延迟放学,一般延迟到6:30,可能在校时间就长达12小时。学校肯定会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也希望老师多劳多得,这样的老师,肯定在绩效当中要予以考核。”

对于各个学校面临的现实困难,教育部表示,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补助。课后服务可以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并充分利用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认为,“双减”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提高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师资是政策落地的保障,相关的考核措施、配套措施也应尽快改革和到位,让学生在校内真正“吃饱”、学好。董圣足说:“薄弱环节主要是在公办或者全日制学校里边,保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在教师配备,教师工作强度方面还要有系统的筹划。要提高课后辅导质量,老师也要做好系统化安排,这方面学校可能要更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