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7日消息(记者王逸群 陈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作家协会于近日正式发布了《2020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7亿人,全年累计新增字数超过500亿,网络文学产业拉动下游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

网络文学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也有一些特点值得关注。

图片来源:CFP

脱贫攻坚是2020年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一大热点。《特别的归乡者》《故园的呼唤》等作品,正面描摹新乡村的创业史,国家层面的脱贫攻坚与个人理想层面的脱贫致富在网络小说中得到融合。而抗疫与医疗题材,也涌现出《共和国天使》《逆行者》等一大批现实题材力作。

社科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认为,2020年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占比进一步提高的背后,一方面是消费端也就是读者需要多元化题材的倒逼;另一方面,文学作为时代的注脚,反映时代变化的作品也更加受到作者和读者的青睐。李勇坚说:“2020年,我国发生了这么多现实的大事,比如抗疫、脱贫攻坚、经济快速复苏等,我们处在一个大时代,文学一定要反映时代的特点。而现实题材作品作为我们所处大时代的一个注脚,肯定会受到作者的青睐。”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马季则指出,现实题材的火热,一方面是有关部门引导网络文学传播正能量,重点推出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契合影视、动漫等改编需求。马季表示:“网络文学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自身也在寻找新的突破方向。影视剧也需要一些现实题材的作品用来改编,这也推动了网络文学发展。”

《蓝皮书》指出,2020年,网络作家中笔龄在3年以下的作者占53.7%。“95后”正在成为创作主力,2018年以来实名认证的新作者中,“95后”占74%。新签约作者中,“00后”占比50%以上。

李勇坚分析称,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文化生产更加大众化,网络平台为新生代的作家提供了更加便利化的生产平台。马季也指出,“95后”成为网络文学的创作主力,作家队伍迭代不断加快,预示着网络文学可能迎来新的风口。马季说:“这一代人基本上是标准的‘网生代’,他们身上的互联网特征更强,创作风格、创作技法、讲故事的方式都和‘80后’不太一样。原来的网络文学多以玄幻、历史等为主,这一代人的网络文学创作可能会出现新的类型,比如二次元、虚拟世界等。”

《蓝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全网作品累计约2800万部,全国文学网站日均更新字数超1.5亿,全年累计新增字数超过500亿。除了现实题材创作大幅增长,2020年我国网络文学作品质量明显提升,从以量取胜向“降速、减量、提质”转变,作品的类型融合创新趋势更加明显,不少作品将科技、科幻等元素融入传统题材。

但马季也同时指出,网络文学如何进一步 “精品化”,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网络文学作家是靠创作收费生存的,要克服这一问题就要平衡好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有的网络文学作品虽然改编成电视剧或受众很多,符合商业标准,但艺术水准并不是很高。”马季说:“说得更高一点,这些作品能不能留得住,能不能代表中国新生代文学水准,这个对网络文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既然现在网络文学已经进入主流空间,就要承担主流使命。”

2020年,年度爆款剧《庆余年》屡上热搜,《大江大河2》《隐秘的角落》等现实题材改编作品引发观看热潮……2020年,网络文学拉动下游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据统计,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产值达372亿元。李勇坚认为,相对会员收费阅读和广告等传统商业模式,打造大IP产业、逐渐形成全IP运营生态,是网络文学未来的主要发展模式,也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

李勇坚进一步介绍说:“网络文学周边的开发,比如围绕文学作品做游戏、玩具、同款产品,甚至做一些旅游产品、主题公园,拍摄电视剧、短视频、网络剧和网络大电影等,想象空间非常大,也利于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网络文学全IP运营生态协同性不足,对文化产业的整体拉动作用仍然不够,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依然欠缺。此外,乱改、融梗等IP改编侵权现象屡见不鲜,游戏改编同质化严重,影视改编放大不良亚文化等需要高度重视。抛开IP化产业,网络文学本身 “三俗”等问题依然存在,洗稿、抄袭、剽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1日,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将开始施行,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完善了网络空间中著作权保护的有关规定。对此,李勇坚建议,监管部门一方面可以灵活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提高相关取证和存证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和互联网版权保护平台进行合作,破解网络文学侵权盗版的“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