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文昌4月29日消息(记者张棉棉 朱东阳)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开启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大幕。后续,天和核心舱将先后迎接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载人飞船的访问,在全面完成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后,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实施交会对接,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建造。

按照计划,我国将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这一次发射的核心舱在整个空间站的建设发展中发挥哪些作用?即将建成的空间站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中午11时23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拔地而起,呼啸着奔向苍穹。约494秒后,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2时36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长李尚福宣布:“根据北京飞行控制中心报告,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已将天和核心舱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太阳翼翻板展开工作正常,我宣布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起飞质量22.5吨,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表示,此次发射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季启明说:“天和核心舱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开局之战、奠基之战,任务成功为空间站在轨建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1992年提出“三步走”计划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人试验到载人飞天、从单船飞行到多器对接组合飞行等重大跨越,自主突破和掌握了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并通过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让11名航天员遨游苍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起就规划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载人飞船工程,第二步空间实验室工程,而第三步就是建设空间站,它是一脉相承,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我们说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不管是神舟飞船还是空间实验室,过去是以验证技术为主,空间站是以科学研究和空间应用为主。所以,我们这上面有大量的科学设施。同时从技术上讲,它有很多新的特征,比如说载人、出舱等等。”

按照计划,未来两年,工程全线将再通过10次密集飞行任务,建成中国独立建造、自主运营的天宫空间站,其间还将进行多次回收任务和在轨关键技术的验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由于未来空间站将开展大量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需要充分的能源保证,为此我国专门研制了大型柔性太阳电池翼以及相应的能源系统来提供能源支持。

此外,空间站还将首次使用机械臂,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手臂一样,具有在太空中抓取、对接大型载荷等功能。“比如说让实验舱和核心舱对接,转移到它停靠的位置上。另外还有一个功能更强大的机械臂,也可以完成转位。还有第三个机械臂可以对载荷做更加精细的操作。我们把大、小机械臂组合形成一个组合臂,这个组合臂有长达15米的工作半径范围。机械臂是一个很重大的挑战,所以说这是我们关键技术验证阶段非常关注的。”周建平介绍。

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一只手固定身体,一只手将轨道舱门解锁,缓缓打开舱门,随后,他身着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套舱外航天服进入太空。周建平表示,那次出舱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并掌握了舱外服的研发技术,实现了航天员安全出舱及返回。下一步即将展开的出舱活动将会完成更关键、复杂的科学验证任务。

周建平说:“我们空间站的建造是要依靠航天员在舱外完成大量复杂的活动才能达到目标的。所以对航天员的出舱能力要求要高很多。而且,出舱活动的能力也是保障我们空间站顺利建造完成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支撑条件。所以,我们在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将安排多次航天员的出舱,来进一步验证出舱活动的能力。”

去年底,我国已经完成了第三批18名预备航天员的选拔工作,他们将主要执行空间站运营阶段的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和过去航天员主要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不同,第三批航天员中还有来自科研单位的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可以满足在轨维护更换和开展更高水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多样化要求。

“后续我们还将根据任务需要,会扩大候选航天员的选拔范围,可能更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乃至其他有志于航天事业的科技人员,都有可能加入到航天的队伍。未来一定会有国外的航天员参加中国的航天飞行,在中国的空间站上进行工作和生活。”郝淳说。

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次的核心舱可以说是去为空间站建设打一个前站,那么空间站未来又将如何一步一步建成?还会有哪些发展?对此,周建平回应,与之前发射的航天器相比,空间站的显著特点是,可以拓展舱室、不断变化搭载载荷,最大化满足太空科学实验需求。

周建平介绍说:“我们这个空间站是一个不断在变的空间设施。我们发射核心舱、实验舱……一步步把它建起来,以后还可以扩展它。三个舱是基本构型,我们还可以发射第四个舱和其对接,还可以发射第五个、第六个。所以,其状态构型都是不断变化的。它的载荷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留了很多安装载荷的挂点也好,平台也好,机柜也好。今后我们都要靠建造去完成它,然后不断适应新的科学需求以及技术需求。”

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中国载人航天只有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能在国际航天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郝淳表示,包括空间站本体、载人飞船、货运飞船、运载火箭等在内的所有单机设备均由我国独立自主研发。未来,我们将秉承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愿意把平台与国际科学家共享,共同开展太空科学实验工作。

“和联合国外空司围绕着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应用合作,我们签署了合作协议,前期我们也共同对外征集了第一批的合作项目,现在有17个国家参加的9个项目已经正式确认要参加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后续还将和联合国外空司陆续征集后续批次的合作项目。”郝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