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4日消息(记者车丽 杨守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东风春草绿,又是清明时。最近,民政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做好2021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群众祭扫工作;倡导文明低碳祭扫方式;提升祭扫服务管理水平;强化组织保障能力。为此,各地积极推广文明绿色安全祭扫,通过多种方式满足群众祭扫需求。民政部门如何为群众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祭扫服务?

在河南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黑龙江籍逝者家属王君章将逝去亲人的骨灰安放于金桂树下,以树代墓,安葬亲人。王君章说:“落叶归根、回到祖籍老家是父亲的心愿。尽管老人去世了,但是树木常青,来这里看看树,(老人)在我们心目中活着,父母已经安葬在树下了,了却了老人的心愿,我们心里也非常安静了。”

相比于传统的墓葬和祭祀方式,让生命回归自然的生态葬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不建墓、不立碑,使用降解骨灰盒落葬,不仅环保,也节约了土地。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总经理姚远说,今年是第6次举办公益生态树葬集体安葬仪式,113位逝者在这里接受生态树葬。姚远表示:“举办生态树葬的目的是打破传统观念,倡导绿色、生态、文明的现代殡葬理念,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多留一片蓝天。”

除了安葬方式,人们的祭扫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南京市南象山墓园门口,64岁的南京市民孙女士说,今年特意带了鲜花进行祭扫,避免焚烧纸钱造成空气污染。孙女士表示:“我们买点鲜花来寄托哀思,不破坏环境卫生。我们已经好几年没有烧纸了,一定要跟下一代讲,把环境保护好。”

“云”代祭追思活动,方便不能到场的家属进行网络追思(央广网记者 张佳琪 摄)

为了应对清明节祭扫客流,南京市各墓园纷纷推出应对措施。雨花功德园等墓园派出工作人员在墓园附近交通节点引导车流,采取东进西出、红外测温等方式方便群众出行祭扫。工作人员朱华健说,墓园还推出了线上祈福、5G视频在线祭扫等服务。朱华健介绍:“今年在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公众号里,祈福、祭扫的大概有两万多人。预约使用视频祭扫的大概有70多家,代祭扫的有200多家。由于疫情,这些(线上)需求比较大,这也缓解了市民在周末前往现场的拥堵。”

今年清明期间,江苏倡导不跨省域异地祭扫。江苏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处长朱长引表示,严格控制各类规模性公祭,及其他自行组织的规模性祭扫活动,引导群众采取提前或延期祭扫、错峰祭扫、网上祭扫、预约祭扫服务等方式减少人员聚集。朱长引介绍:“鼓励有条件的殡葬管理服务机构开设网上祭扫通道,开展工作人员代为祭扫服务,对骨灰安葬、安放高度集中的场所,相对封闭的室内祭扫场所,以及容易形成人员聚集的服务项目,各地可结合当地疫情防控情况采取相应的限流措施。”

在全国多地,“不放鞭炮、不烧纸钱”等文明祭扫已由倡导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据民政部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统计,清明假期首日,全国各地开放32602个现场祭扫服务的殡葬服务机构,接待祭扫群众约1933万人次。各地殡葬服务机构开通网络祭扫平台1894个,登录网络平台祭扫的群众约185万人次。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殡葬管理处处长刘珺表示,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方式满足群众祭扫需求。刘珺介绍:“今年清明节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首个清明节,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清明节祭扫工作,重点要抓好现场祭扫安全管理。我们要求各地殡葬服务机构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多种方式,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现场祭扫人数,严格落实机构场所内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查验健康码等防疫措施,加强祭扫现场实时监控,严防人员聚集和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