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31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组3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有关情况。

对于报告的主要结论,联合专家组中方组长梁万年表示,在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了与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冠状病毒,但相似度尚不足以使其成为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水貂和猫等动物对新冠病毒高度易感,提示蝙蝠、穿山甲或鼬科、猫科动物以及其他的物种都可能是潜在的自然宿主。

梁万年说:“通过广泛的早期病例手术及流程样本检测发现,2019年12月,武汉市人群中发生了新冠病毒一定规模的传播,目前发现的最早病例出现在12月8日,与华南海鲜市场相关的最早病例出现在12月12日,大部分病例集中在12月的下半月发病。华南海鲜市场是新冠疫情的暴发点之一,但同时传播也有可能在武汉市的其他地方发生。”

华南海鲜市场关闭后的环境取样检测显示,环境中普遍有新冠病毒的污染,其中水产摊位尤为明显,提示这个市场可能存在通过感染者被污染的冷链产品、动物或动物制品引入病毒的可能。对该市场的动物制品大规模检测,未发现阳性。冷链产品还未进行相关的检测。对湖北省蝙蝠以及中国各地大量的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等检测均未发现新冠病毒,未发现疫情发生前后,有新冠病毒在家畜家禽、野生动物中循环的证据。

梁万年表示,联合专家组对新冠病毒从自然宿主通过冷链食品传人、直接从自然宿主传人、经中间宿主传人、实验室传人等四个引入途径的可能性进行了科学的评估。梁万年说:“评估的结论分成五级,分为极不可能、不可能、可能、比较可能、非常可能这五级。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被视为一种可能到比较可能的途径;通过中间宿主引入,被视为一种从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的途径;通过冷链、食品链产品引入,被视为一种可能的途径;通过实验室引入,被视为极不可能的途径。”

此前有国外人士认为,病毒可能来源于我国南方的野生动物。对此,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联合专家组动物与环境学组中方组长童贻刚回应,迄今为止,没有找到支持中国南方有病毒传播链的假设的确凿的科学证据。下一阶段,需要在全球溯源的框架下,全面细致地进行多种动物的调查和溯源,局限的眼界和思维是违背科学的,需要全球的科学家共同努力。童贻刚说:“对于病毒通过动物传入到人的假说,中国和世卫组织联合专家组主要是基于目前对于冠状病毒的科学认识达成了共识,认为新冠病毒由动物传给人的传播途径是比较可能,但这并非说此次的联合专家组发现了所谓新的证据,也不能证明这个传播链的存在。病毒溯源特别是通过中间宿主进行病毒溯源,这是个很艰难的科学问题,我们还是要秉承科学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专家组已经达成共识,这些假设从科学角度来看没有地域限制。梁万年表示,科学家们早有共识,疫情的首发地不一定是起源地,武汉早报告并不意味着病毒最早出现在武汉。而此次溯源报告并不是溯源工作的结束。对于下一步研究的建议,梁万年作出了说明:“要扩大全球统一的数据库,包括分子、基因序列、临床、流行病学、动物监测以及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库。要在全球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去发现可能的早期病例,在中国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工作,未来还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更多的检测材料。关于动物宿主,全球科学家都要共同努力,在多国多地共同开展相关的研究,更多元地寻找可能成为病毒宿主的动物种类。要进一步了解冷链及其冷冻食品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