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5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高科技核心产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今年以来,国家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

  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赵雨森提出,目前我国存在种质资源库短缺,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优异基因挖掘尚未有效开展,种质资源信息化有待加强等短板。赵雨森认为,种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建议加强种业创新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5亿亩以上,粮食产量和商品率均为全国第一,担负着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同时,黑龙江省也是用种大省,年用种量11亿公斤左右。

  近年来,黑龙江省现代种业实现较快发展,品种创新能力和良种供应能力明显增强,选育推广了一批机收籽粒玉米、高产大豆、优质抗病水稻、高淀粉马铃薯品种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但赵雨森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大而不强,种质资源库存容量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他说:“黑龙江省种质资源保存库比较差,保存能力仅有8万份,再多就保护不了了,所以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和其他种质资源不能得到充分保护,农业微生物、经济作物、蔬菜、食用菌等特殊种质还没有得到有效保存。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和优异基因挖掘还没有有效开展,影响了黑龙江省,甚至我们国家种质资源的开发。现在优良农作物品种的需求,农作物育种利用国内种质资源居多,缺少多样性,育种群体遗传基础狭窄,选择空间有限。以玉米为例,世界上80%的现代玉米种质资源掌握在柯迪华公司等国际巨头手中,国内严重缺乏具有籽粒脱水快、抗倒性强、耐密植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非常缺乏。”

  在赵雨森看来,不仅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刻不容缓,我国育种研发技术条件建设同样迫在眉睫。“当前,跨国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但黑龙江省,乃至我国其他一些省份仍处在以常规杂交选育为主的‘2.0时代’。黑龙江省只有垦丰种业建立了生物育种研发中心,基因编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建议支持生物育种平台、品种综合试验站和‘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基地建设,推动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建立规模化、智能化品种测试体系,加快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记者注意到,赵雨森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还特别提出支持加快推进国家级大豆育种基地建设的建议。赵雨森告诉记者,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大豆成为我国最热门的农作物品种。市场价格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去年初每市斤1.65元,急速飙升到目前的3元以上。

  赵雨森分析说,导致我国大豆需求量大幅上升的主因,除了食用油外,还与我国养殖业的迅速复苏对大豆等饲料原料的需求加大关系密切。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饲料生产呈现了5%的增长,总产量达到2.4亿吨,是全球最大饲料生产国。在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的格局下,我国大豆进口量扶摇直上。赵雨森说:“我们国家大豆需求量较大,主要用于食用油和豆粕饲料,但是我国大豆产能较低,每年需进口大豆在一亿吨左右,需求量为一亿三千万吨到一亿四千万吨左右水平,大部分是靠进口,自己仅能满足20%-30%的需求。”

  为什么我国大豆不能做到自给自足呢?赵雨森说:“一个是需求量大,再一个原因就是产量低,特别是没有好的品种,农业耕种技术又不是特别先进,所以大豆产量很低。”

  既然大豆在国内需求市场如此旺盛,为什么不拿出更多的耕地来种大豆呢?赵雨森说:“如果我国拿出耕地种大豆来满足国内需求的话,大概需要4-5亿亩的耕地,这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解决当前大豆育种技术问题非常关键,也非常紧迫,所以我们特别提出大豆育种问题。黑龙江是我国大豆最适宜的产区,目前黑龙江种植大豆在4000万亩,占耕地的六分之一左右,这个数量很大了。黑龙江是国家粮食的‘压舱石’,在保证粮食产量情况下增加大豆的产量,任务还是非常繁重的。”

  如何解决我国大豆需求问题,最近,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分别给出了答案。1月8日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明确:“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稳定大豆生产”。赵雨森说,只有更好挖掘大豆育种的潜力,才能让我国的大豆不受制于人。“我们现在大豆育种做的很不错,但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如果把大豆产量再提高50%,就可以实现同样产量耕地减少,或者土地不减少产量提高,就可以更多满足我们国内需求,这样进口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