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去过湖南华容七星墩的朋友可能知道,七星墩遗址里有7个土墩,因为地理分布形似天空中的北斗七星,被人们叫做“七星墩”。其实,七星墩遗址是湖南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29日,国家文物局召开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会上通报了4项重要考古成果,除了七星墩遗址有新的发现,还有内蒙古后城咀石城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也有新进展。

  “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群人来到七星墩,他们修建了‘外圆内方’的双城结构城址,外城在使用不久后进行了一次加高。500年后,外城又向外扩建20米,城周边出现了30余处小型遗址,一个以七星墩遗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形成了,古城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这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王良智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向记者讲述的。七星墩遗址,是湖南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外圆内方”的双城结构在长江中游地区属于首次发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兴奋地说,如果真是内外两城,那无疑是社会结构发展变迁的标志。“长江中游发现了这么多城址,几乎都是一重城的。两重城非常重要,要建一个城中城,这是一个社会结构变化的标志。在城里有一个特意要围起来和其他人分开的区域,表示社会权力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

  又过了500年,城周围所有的小型聚落消失不见。七星墩的外城不再有人居住,古城开始衰落,此后是长达1000年的空白期,直至宋元时期。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古城兴盛时和周围的聚落是什么关系?又是什么导致了它的消亡?一切谜底等待考古人员的解答。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王良智也是七星墩项目的负责人,他说:“在距今5000年文明进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出现这样一座古城,具备了若干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但是不久后就衰落了。这样一座古城的兴衰史,我们认为是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一个缩影,对它的文明演进模式、文化兴衰过程的原因探讨,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这也将丰富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内涵。”

  在这场聚焦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工作会上,记者了解到,内蒙古后城咀石城遗址已基本确定了由瓮城前通道、瓮城壕沟、瓮城、瓮城城门、城门组成的半月形防御体系,其瓮城是中国北方地区已知最早具备完整防御体系的瓮城遗迹,将马面、瓮城的出现年代向前推进了2000年。该城门结构特征在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石城中属首次发现。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建恩说,遗址的发掘对研究早期“国家”概念、河套地区龙山时代与中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后城咀石城的发掘,应该说基本上完善了以石峁为都邑,以后城咀、白崖沟等为次中心,以下塔、碧村为一般城邑的石城多层体系。对于阐释河套地区以石城为代表的‘方国’文明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此外,山东岗上遗址是海岱地区发现的大汶口时期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随着高等级墓葬及玉器的出土,其区域中心地位尤为凸显。岗上遗址考古新发现丰富了对鲁南地区乃至整个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阶段中心性聚落内涵的认识,对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湖南孙家岗遗址则首次在洞庭湖地区完整揭示出的一处夏代早期的聚落公共墓地,填补了洞庭湖地区在距今4000年前后考古学文化上的空白。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亚锋说,孙家岗遗址墓地出土陶器中有大量肖家屋脊文化风格的陶器,是南下中原文化的影响深入洞庭湖地区的实证。“这么一批遗存出现在洞庭湖地区,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原文化的影响大规模深入洞庭湖区的见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处于新石器末期至夏代早期出现在洞庭湖畔的孙家岗遗址墓地,是洞庭湖地区最初参与进中国化进程的实证,也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从黄河到长江大范围中国化进程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