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9月12日消息(记者何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年是“徽班进京”230周年,也是京剧位列“非遗”十周年。为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京韵剧源——西城2020京剧发祥地艺术季”最近在北京市举行。在新媒体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这门传统艺术与新时代传播方式融合,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并喜爱上它,是众多京剧人的共同诉求。

  在本届艺术季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创始人王鑫,以及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小生名家宋小川,共同探讨了如何让京剧在当代“圈粉”的话题。

  230年前,也就是1790年。那一年,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各地戏班进京贺寿,在时任闽浙总督伍拉纳的推荐下,活动于江南一带的“三庆班”等几大徽班入京,落户北京西城区的大栅栏。自此,戏台高起,好戏连连。

  说到一门艺术与时代融合,最先探讨的往往是传播途径和场景的变迁。京剧出于市井,而后进入剧场和舞台,对于早些年的观众来说,逛庙会听街边艺人唱曲,或是陪着家中大人去剧院听一场戏,京剧融入生活的方式自然而然。王馗认为:“中国戏曲千百年来,实际上是围绕着舞台那一块方寸之地,进行艺术积累、艺术传承、艺术创造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于戏曲的认知,比如我们小的时候是家里面的老人领着我们去看戏的,或者在剧场或者在庙会的广场,那么在这样一个传承过程中,不自觉地进入到了接受戏曲的状态里面。”

  每个时代都有不一样的观赏需求,大力推动京剧的数字化、视频化传播,能让古老京剧更好地焕发青春魅力。8月至9月这一个月时间,国家京剧院就联合全国18家京剧院团进行了线上抗疫展演月,借助快手、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推出包括尚长荣、叶少兰、于魁智等名角名团的脍炙人口的唱段。截至8月24日,各平台累计观看量逾4648万人次,点赞数超2134万。“短视频+直播”的模式,助力京剧开辟线上传播新生态,众多90后、00后成了京剧新粉丝。

  王鑫认为:“随着发展,这种手机的小视频,现在还要及时拍摄,比如抖音、哔哩哔哩这些,特别是在突如其来的疫情期间,大家对艺术的追求大部分都是在网上追求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国家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小生名家宋小川,这些年一直在参与“京剧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国粹,感受国粹的艺术魅力。京剧的表演要求突出人物,故事发展也要有情节,有剧中人物唱、念、做、打、舞的环境。了解这一切,则是理解、欣赏和喜爱一出戏的基础。宋小川说:“我个人认为每次我在上课的时候、跟孩子们沟通的时候,怎么样能让孩子们、年轻人感受到京剧的魅力,那得从故事讲起,比如三国、西游记、红楼梦,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们国剧的名著,但是你怎么让他们能懂?我就给孩子们讲,黄忠的个性、张飞的个性、曹操的个性,他们是什么人物?你要让孩子们、让年轻观众有画面感,谁也没见过曹操什么样,谁也没见过刘备什么样。通过你的描述,他们会感受到这个人活灵活现的,他们才有兴趣走入剧场。”

  事实上,京剧从来不保守,京剧的产生就是迎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需求;与之相顺应的,京剧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京剧艺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宋小川说:“为什么有的很多观众看完戏以后觉得是一种艺术享受,这种艺术享受就是你们在唱词跟文言词的词汇中领略到它的一种韵味和魅力。所以,有些大家觉得我为什么就喜欢上京剧了,这只是一种味道,围绕在你的灵魂当中,你感受它了,你理解它了,你体验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