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30日消息(记者肖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说起网游和“氪金”,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都接触过,甚至“氪过金”。通俗来说,“氪金”就是给游戏付费,“氪金”玩家就是“传说中”的RMB玩家。同样是花钱,“氪金”也有分级,有“重氪”(“氪金”很多的玩家),“微氪”(“氪金”很少的玩家)和“无氪”(完全不“氪金”的玩家)。疫情期间,“氪金”打网游的人越来越多。

  上个月,有研究机构发布了一份中国手游发行商收入的榜单。结果显示,6月份,我们国家30个手游发行商吸金超过16.5亿美元,占全球手游总收入26%。同时,有多款手游在海外也有广阔的市场。

  不夸张地说,打网游、甚至“氪金”打网游,已经是80后、90后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不过,疫情期间,00后、10后打网游也让不少家长头疼。因为居家学习期间要上网课,很多孩子得用家长的手机、电脑,于是出现了“12岁小学生花掉母亲4万元打赏游戏主播”“11岁女孩趁上网课玩游戏花掉家人21.9万元积蓄”“9岁男孩一个月在游戏里花掉13万元”等事情。

  这两天手机推送比较多的是北京的一条新闻。吴先生的女儿12岁了,5月至7月,这个孩子在多款小游戏上充值超过10万元,在“梦想城镇”这一款游戏上就充值近8万元,仅6月18日一天便充值超过1万元。

  按说,游戏支付都是实名制,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小朋友支付应该不作数,但吴先生四处投诉反映,却始终退不了钱,这究竟是为什么?

  30日上午,北京的吴先生向记者反映,12岁的女儿在今年5月至7月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多款网络游戏上充值金额超过10万元。在一个名叫“梦想城镇”的网络游戏,孩子竟然充值近8万元。吴先生说:“她通过她妈妈的手机上面的微博,下了游戏之后,她就通过微博关联登录。因为操作很简单,就是游戏打开之后,下面有几个选项,然后点微博关联登录,它就直接跳到微博,点个确认就返回游戏,这个游戏就算是登录了。一般而言,有一个小孩玩游戏防沉迷的系统,询问你的年龄什么的,但它没有。因为微博是她妈妈的身份证认证的,所以默认她是一个成年人了,它没有另外再确认小孩的信息。”

  吴先生说,这款网络游戏关联微博账号,然后再通过关联微信来完成支付。就这样,孩子仅6月18日一天,充值金额就超过1万元。“后来我问她,‘充值什么的,你不知道你点了密码,这个钱就付出去了?’她对钱没概念,不觉得她付的就是钱,觉得就是一个数字,而且她觉得不是真的钱。”吴先生告诉记者。

  吴先生多方申诉反映,但充值款项至今未获退还。吴先生觉得,事情的处理现在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不知道该找谁。他说:“这个游戏公司我们查来查去,它是一个外国的公司,在国内没有查到代理商,这个公司在国内的平台就一个新浪微博的官方账号,也没有电话,我们只能通过私信,他们也没有回。我们大人把这个游戏下来之后,在这个游戏里面有一个客服,客服都是机器人。我们跟新浪微博也联系了,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过错,说‘钱也不是我收的’。”

  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对于类似情形有明确的规定,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怎么证明是未成年人充值的,而不是家长所为,这也是很多游戏公司拒绝退款的一个主要借口。那么,法律层面上具体是怎么规定的?遇到类似情况,家长又该怎么办?

  今年“五一”期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共收到645宗网络游戏相关投诉,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360%,其中有398宗为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投诉,主要涉及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充值家长不知情等问题。

  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其中明确,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今年5月28日审议通过的民法典中,有这样的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但在现实当中,如何证明这样的充值行为确实是未成年人所为呢?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网络游戏实名制能否落到实处。“现在的民法典虽然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但是在游戏充值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如何证明是孩子充值的,网络游戏当然是网络用户了,那一定是实名的了。如果按照网络实名制的相关规定结合来看,如果注册身份本身就是未成年人的,那么就应该推定网络充值行为未成年人所为。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注册账号的身份是成年人,按照法律的规定,就应该推定这个账号的行为是成年人所为。除非家长能够证明这个行为并非自己所为,有证据证明是孩子上了游戏、充了值,如果能证明,平台游戏公司也应当依法予以退还。”他说。

  今年4月,江苏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约谈多家网络游戏企业。江苏消保委副秘书长居上说:“在调查当中发现,网游企业存在游客模式仍可充值、实名认证落实不到位、平台充值存在漏洞、退款流程复杂等一些问题。为了促使游戏企业正视问题,消保委提出未成年人进行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前应当完成注册实名认证以及支付前人脸识别这样的双认证系统的建议。约谈以后,七家网络游戏企业均表示,将切实落实用户账户实名注册及控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时长,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等要求。基本达到了我们约谈的效果。”

  今年6月17日起,腾讯游戏升级了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在对已实名的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基础上,专门针对“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扩大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在游戏登录和支付环节两种场景发起人脸识别验证,对疑似未成年的用户进行甄别。

  在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方面,游戏公司当然有不容推托的义务,但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也有相应的责任。朱巍说:“家长交给小朋友手机的时候,一定要是个‘干净’的手机,所谓‘干净’,就是小朋友用的相关APP必须是自己实名认证、实名注册的。很多家长图方便把自己的手机给小孩,结果小朋友上去游戏、上去直播,结果都显示是成年人所为,所以其充值的渠道也是成年人的渠道。”

  朱巍表示,一旦遇到这种情况,要求平台或游戏公司退费,基本上都会遭遇“无法证明确实是孩子所为”的情况。实际上,游戏平台是可能通过大数据对是不是未成人在玩游戏进行身份判定的。他说:“其实通过大数据这种行为特征的研究以及游戏时长的研究,游戏公司是完全可以通过数据算法的方式来推定到底是不是孩子所为,只不过绝大部分公司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这样做的话,一方面会减少日活,把孩子推到别的游戏;另外一方面会减少收入。所以很多情况实际不是法律问题,是技术能不能应用的问题。平台并非是‘欲而不能’,而是‘能而不欲’。所以,我觉得是时候让平台通过大数据来判断到底是不是孩子所为,举证责任应该交在平台这里。”

  很多孩子其实对钱并没有概念,所以才会“无所顾忌”地“氪金”网游。亡羊补牢,只是事后补救,如何从源头上避免和杜绝,也是家长们应该思考的一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