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3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火星,至今仍是人类尚未涉足之地。火星在文学作品中登场的机会不计其数,更是无数科幻电影中的主场地。老舍笔下,火星被猫国人统治;电影《火星救援》里,主人公靠自种土豆独自在火星上生存了四年。无论天马行空的无限想象,还是基于科学的超前推测,人们对火星寄予厚望。人类移民火星的愿望能成真吗?火星会成为第二个地球吗?

  不久前,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宣布与俄罗斯合作开发太空旅游路线,2023年开展国际空间站双飞2周游,期间带游客太空行走。人类探索太空不足百年,太空旅游已将成现实。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行星科学家郑永春指出,人们对火星的期望远不止旅游一趟。郑永春表示:“对于火星来讲,我们显然有一个更宏大、更长远的计划,它要作为人类在应急状态下的一个避难所,它要在地球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在太阳系中延续人类的火种。”

  要完成这样的创举,需经历探测火星、载人登陆火星、改造火星、移民火星四个阶段。目前,人类正处于密集探测火星阶段,青年航天学者毛新愿介绍,随着技术日趋成熟,很多国家已开始研究载人登陆火星。毛新愿表示:“一旦要载人的话,就意味着必须要回来,而且是大规模的、很大重量的回来,这也就意味着从重型火箭甚至是超重型火箭到更先进的载人飞船的研制,更先进的行星着陆器的研制,更先进的返回载人航天器的研制。”

  尽管听起来复杂,但毛新愿认为,距离实现载人登陆火星或许只在二十年内。

  这之后,便进入改造火星阶段。

  电影《火星救援》中,主人公意外滞留火星,在等待队友前来救援的时间内,他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于是在火星的太空舱里开始了土豆种植。

  凭借植物学知识,主人公用真空包装的排泄物、火星土、火箭燃料烧出来的水成功种植了土豆,最终熬过四年等到队友。这部科学知识满满的电影加深了人们对火星的认识,也点燃了人们对火星的希望。现实中,火星上是不是真的能种土豆或其他植物呢?郑永春解释:“火星上的大气是二氧化碳,但是浓度又不够,第二它的温度昼夜温差也非常大,所以如果直接暴露在外面种是肯定不行的。只能在温室大棚里面实现种植。火星的土壤跟地球土壤很多成分是类似的,也有一定的营养元素,能够支撑作物的生长。但是作物生长不仅仅需要营养元素,它还需要很多的有机物,很多的养分,这些养分可能就需要地球上来提供,或者用别的方式来解决。”

  目前,我国在模拟月球环境的“月宫一号”实验装置中,栽培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饲养了黄粉虫,还有微生物来降解废物。毛新愿认为,将来在火星上种土豆等蔬菜也可以实现。

  现在的火星表面,种不了蔬菜,也住不了人。毛新愿表示,人类如果实现移民火星,毫无疑问要生活在封闭的环境里,甚至是半地下的环境。毛新愿表示:“采用挖洞的方式,就像咱们陕北的挖窑洞方式,生活在这种半地下的环境,只有一个口是对外的。这样的话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火星本身的土壤或者浅层的结构去防御辐射,包括可能的微陨石撞击。未来人类的照明也基本上靠自己的内部照明。当然火星表面上肯定也要开发一些能源、矿产,所以地上也有基地。”

  毛新愿还指出,如果能生活在火星上,对人类而言,还有非常诱人的资源。毛新愿表示:“在地球上发射一个火箭,要克服巨大的引力和巨大的空气密度,在火星上这些都不存在。紧挨着火星的就是太阳系内资源近乎无穷的小行星带,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大部分都是岩质的,可能有非常多的资源。比如其中一个叫做灵神星,它大概有2.4万亿吨金属,对于人类来讲是无限的资源。”

  然而,如《红色星球》等大多数电影中还是将征服火星营造成可怕的尝试。郑永春表示,面对未知,人类的确需要更多勇气。郑永春说:“我们去火星并不是因为火星比地球更美好,不是去享受生活的,而是去开拓新大陆、新世界的。一个非常原始的社会,也是一个非常小型的社会,虽然这些人的认知程度非常高,但是在整个工业基础和科技基础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要让这些非常具有梦想和具有认知能力的人过原始的生活,他们之间会有很多的争执,如何来解决?他们如何适应孤独的世界?这都是对人类一个非常大的冲击。”

  人类移民火星后,必将形成完全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规则。毛新愿推测,正如《火星救援》中主人公采用16进制+阿斯克码向地球发信号,人类未来的语言或许会发展为类似编程的火星文。毛新愿表示:“火星上可能每个人都是超级英雄的教育,他们在教育的时候就可能完全不会使用地球上的语言,有可能就在用自己的火星文,甚至是一种机器的语言,因为它更高效率。他们可能生下来就会非常疯狂地培养编程能力,培养自己更有效地沟通能力。而这些编程的语言可能是人类到了很多年后,达到科学家水平才会用到的东西,所以它们就真的变成了火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