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2日消息(记者朱宏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北京赛区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上项目核心区,将承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部冰上项目的比赛。近日,担负北京冬奥会比赛、训练共计15块冰面正在齐头并进高水平建设之中。

  北京赛区所有比赛场馆通过北京冬奥会都将实现举办冬季和夏季运动项目的“两栖”能力,所有冰场都充分考虑赛时需求和赛后利用。而在场馆建设和制冰等过程中,也朝着低碳环保双向发力,让绿色成为北京冬奥底色。22日上午,记者实地探访冬奥会北京赛区场馆,中国速滑馆“冰丝带”建成什么样了?

国家速滑馆正在进行冰面施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朱宏源 摄)

  根据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总体建设计划,北京赛区冬奥会场馆包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体综合训练馆“冰坛”、国家残疾人训练馆、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4座新建冰上比赛、训练场馆,改造场馆包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以及首体综合馆和首都滑冰馆6座冰上比赛、训练场馆。北京赛区共计有15块冰面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完工。

  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北京赛区正在建设的15块冰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有冰场都在积极实现精彩奥运与赛后场馆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的目标。“北京冬奥会场馆的建设者们正在坚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打造最快的冰、最美的冰和最智慧的冰,为各国的运动员提供国际一流的比赛场馆,也将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卓越、非凡的冬奥会作出自己的贡献。”黄晖说。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施工现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朱宏源 摄)

  其中,公众非常关注的国家速滑馆,将作为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的比赛场地。国家速滑馆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目的就是充分考虑赛后利用,为适应多种需求的群众性健身提供硬件支撑。国家速滑馆制冰工程专项设计负责人马进介绍,国家速滑馆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可以将冰面划分为若干区域,根据不同项目分区域、分标准进行制冰。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

  马进说:“那个椭圆形的十字就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速滑冰面,目前来说应该是亚洲最大的一块冰面,其实速度滑冰只用周边一圈,并不是全用。我们做这么大的目的是考虑赛后的综合利用,为了考虑国家提出来的发展冰雪运动以及‘3亿人上冰雪’。这个冰面会作为随后群众性冰雪运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物质保证。在冰面上不但能进行2022年冬奥会比赛,而且还可以同时或分别进行所有的冰上运动。”

  国家速滑馆是全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冷系统的冰面,也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的冬奥场馆。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总体规划处副处长桂琳表示,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量趋近于零。“我们使用的是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它有一个跨临界,一般来讲二氧化碳制冷系统温度在20℃以下才能运转,20℃以上就不工作了。但是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运行,我们把整个系统台阶提高,就变成了二氧化碳的跨临界制冷系统,20℃以上的时候也能制冷,理论上来讲它可以实现一年365天不间断制冰。二氧化碳是非常环保的,它的GWP(全球变暖潜能值)值只有1,相当于零,跟没有是一样的,跟我们口里呼出的二氧化碳是一样的,它不会对大气产生任何的不良影响。在全世界环保历史上,我们做出了一个巨大的、颠覆性的引领意义。”

 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速滑馆 “冰丝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朱宏源 摄)

  同时也是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以内。这样制冷不仅比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而且制冷非常均匀,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的情况。在以0.001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这样的因素是非常关键的。马进说:“奥运就是挑战人类的极限,哪怕快0.1秒、0.01秒,都是一个极限的进步,大多数在冰面运动上破记录的一般是在高海拔地区,因为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也就是说空气密度导致的阻力已经对成绩有影响了,而北京属于低海拔地区,空气的密度我们解决不了,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就从冰面上做文章。这就是目前这个场馆选择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的核心所在,它就是提供一块最快的、便利的冰面,同时把安全、环保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用这个技术把冰面的温度做到最均衡,这样运动员滑冰的时候,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挥最佳技术的冰面,这是我们核心在做的。”

  据了解,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届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能的奥运会,随着今年6月世界首条50万伏张北柔性直流输变电工程投用,来自张家口的风电、光伏电能等绿色清洁电能正式进入北京,北京部分场馆年内即可利用绿电开展建设、运行,到2022年所有场馆将实现100%使用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