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5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现在正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入职季,但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仍有不少毕业生奔波在求职路上。而且有学生和媒体反映,一些高校存在着毕业生就业虚假签约等行为。对此,教育部表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数据弄虚作假,将对相关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合法权益。

  小李是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工科大三的毕业生。去年上半年,应学校要求,他开始校外实习,也开始着手找工作,但由于学历和专业知识不够优异,他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春节过后,学校通知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小李介绍:“春节过后学校就开始说需要交第三方协议,让学生在下半年这学期想办法去签;四五月份开始催了;接近6月份,大家上传到了就业信息网,核对通过后应该就能发毕业证了。”

  在学校的催促下,小李和班里的同学近40人全部签订了三方协议,但据小李了解,班里同学的就业率并不是很好,最后正式签合同到企业的,仅一半左右。而三方协议一旦签署,就意味着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基本确定。从学校的统计数据看,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高。

  小李说:“他(学校)让找个地方想方设法签,实在签不下来就告诉班主任,班主任会想办法弄一个合同,然后让学生签上就行。”

  既然没有找到正式工作,小李和同学们为什么一定要配合老师如此麻烦地去找一份合同、签订三方协议呢?小李说,如果不签,就可能拿不到毕业证,没有学生愿意拿毕业证做筹码。

  其实,不止小李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部分高校师生反映,一些应届毕业生明明还没找到工作,所在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多次催促学生签订就业三方协议,有的毕业生不得已托关系、找门路,完成盖章、签字任务。

  今年6月17日,教育部启动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落实“四不准”规定,即: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优秀毕业生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本应由学生自愿签订的就业协议,为何会出现强迫、造假现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对高校的就业率考核和高校的招生压力是导致高校就业率屡屡造假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这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考核直接相关。因为学校的上一级行政部门要考核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原来是把考核当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措施,但现在各个学校会想办法提高就业率,因为就业率涉及对学校业绩的考核,也涉及到学校相关部门未来是否可以继续招生的问题。”他说。

  此前,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对于一些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而言,过低的就业率会直接影响来年的招生。这也不难理解小李所在的专科院校为何想方设法提高就业率。

  就业率是当前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样也是相关部门对就业形势作出分析和判断的重要依据。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比去年增加40万人;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压力倍增。储朝晖认为,真实的就业数据对于决策者来说非常重要。他指出:“就业率造假会影响到整个就业信息的真实程度。当然,我们现在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有多个来源,比如来自政府的统计数据、社会机构的统计数据,还有就业率调查机构的数据,另外是高校一级一级向上报的统计数据。从历年看,这几个数据之间都会存在差异。如果高校上报的数据与真实情况差异很大,那么会影响到学生的真实状态。”

  为严格核查就业数据,严肃纠正就业统计违规行为,教育部表示,7月15日开始,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将向2020届已就业高校毕业生发送手机短信,提醒毕业生及时登录“学信网”查询本人就业状况。同时,指导地方和高校开展自查,严格审核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材料;开通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存疑信息逐条核实、逐一反馈,对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并追究责任。另外,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实实在在做好就业工作,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尽早就业。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介绍:“实际上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我们有80%的企业提供的岗位薪资相较去年没有增长,同学们应该理性看待现实。我们也希望同学们志在四方,能够到真正有需求的地方去工作,我们还有一些同学要去西部,要去基层,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都是我们鼓励的。在9月1日之前,如果还有一些同学没有实现就业,高校还将继续为他们提供后续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