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3日消息(记者杨森)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城乡未成年人的数字差距进一步弥合,三成以上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上网。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基于对31个省(区、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的34000多名学生抽样调查,从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环境、互联网使用、网络素养教育、网络安全与防护等方面,展示了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特点和网上生活状态。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已相当普及。《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城乡未成年人的数字差距进一步弥合,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0.3%,两群体的差异较2018年下降了1.8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未成年网民上网经常从事的各类活动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网上学习、听音乐、玩游戏,占比分别为89.6%、65.9%和61%。其他还包括:上网聊天、看短视频、搜索信息、看视频、看动画或漫画、使用社交网站等。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这一代的未成年人是成长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一代,互联网已经深度地融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中。朱巍说:“现在在抗疫期间,很多的教育都是线上进行的,有很多家长刚开始并不相信互联网,(认为)全是娱乐,但是现在可以看到互联网+教育层面的作用是很大的。现在很多娱乐转到了互联网上,包括短视频、游戏,互联网上有资讯,还有一些未成年人的社交,比如他们可以用QQ等相关社交工具沟通并展现自己。”

  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引导、监管政策措施,为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保驾护航。朱巍说:“最近一两年我们国家出台了很多对未成年人上网权益保护的措施,而且很多形成了法律法规。比如未成年人游戏的监护系统、家长的守护系统。其实主要是对小朋友进行实名认证,而且家长按照互联网的程序纳入到互联网监控的体系中,小朋友看的哪些视频、玩的哪些游戏、能不能玩游戏、几点不能玩游戏等,这些家长可能比较害怕的领域,现在都有法律方面的具体约束了。”

  《报告》显示,手机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达到93.9%,拥有自己专属上网设备的达到74%,其中自己有上网手机的为63.6%。与此同时,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初中是未成年人网络社会属性形成的关键期。朱巍表示,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普遍的生活方式,与其将他们“断网隔离”,不如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接触、使用互联网。朱巍说:“因为他们刚生出来的时候,互联网已经很普及了,在他们有社会意识的时候,手机移动端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里面去了。与其对他们断网隔离,不如让他们早点接触到这个社会。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如果一味的完全是物理格局,将来有一天小朋友长大了,到社会上的时候,可能会跟社会脱节,所以这一代可能避免不了使用互联网。”

  未成年人学龄前触网比例显著提升的趋势也对家庭的上网技能教育、网络内容监督管理、互联网企业针对性保护机制提出更高要求。朱巍表示,在未成年人广泛普及、接触互联网的同时,完善行业监管机制、减少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不良信息、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尤为重要。

  “实际有一个最重要的规则,就是你认为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看到的东西,也不应该让别人的孩子看到。我觉得核心问题在于技术没有跟上,很多孩子依然利用家长的身份注册自己的账号,一旦这个端口被突破了,所有后面对他的青少年权益保护的特殊政策就没有办法落实。我觉得核心点还是在小朋友使用互联网之前的身份认证,而且要把所有符合的法律政策融入到新技术和新应用里面去。”朱巍说。

  《报告》在总结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重视学龄前儿童的上网管理和教育,帮助孩子从触网之初就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二是从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三是构建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重点将上网技能、防止沉迷、自我保护、信息甄别等能力作为必修课。四是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严厉打击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安全和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