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目前,我国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也就是说,我国公民有超过8年的时间带病生存,因此医养结合已成“刚需”。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11日)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透露,即将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破解制约医养结合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

  医养结合是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面向居家社区以及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院长白建林表示,已经和郑州及周边的80多家养老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派医生、护士去巡诊、查房。重病人,需要住院的,尤其是在养老院突然发生疾病,家属不在、工作人员措手不及,这种情况,只要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就可以去救护车、去医生,拉到医院治疗。”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近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签约合作关系的有25000多对。全国养老院以不同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比例达90%以上。面向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持续提升医养结合的可及性,改善服务质量。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在发布会上透露,我国即将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社区和农村医养结合的补短板工作。他表示:“社区这块主要是依托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养老设施、敬老院等,从内部改建扩建一批社区的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社区的失能老年人提供便利可及的医养结合服务。农村这块主要是探索和推动乡镇卫生院和敬老院、村卫生室和农村幸福院的统筹规划,毗邻建设,直接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的服务质量,最受老人和儿女关注。王海东表示,要深化医养签约服务,养老机构和周边的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合作,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要规范签约、深化签约,医养结合机构中的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和签约的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关系,这样给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

  王海东介绍:“近期将出台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管理指南和服务指南。同时,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监管和考核办法,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强化医养结合信息化支持,依托已有的健康信息平台和养老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提高智能化水平。”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的支持力度。医养结合机构中的社会办医养机构,符合条件的也要享受社会办医的各项支持政策。面向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的医养结合机构,享受税费优惠政策,以及水、电、气的价格优惠政策。王海东表示,除此之外,还将在土地保障、融资渠道和保险等方面予以更多优惠和支持。他说:“土地一直是制约医养结合发展的堵点问题。下一步,我们在不改变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利用城镇的空闲商业用地、办公用地、校舍厂房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而且给五年的过渡期,五年内可以依然保持原来的土地使用性质,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地开发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拓宽医养结合的融资渠道。加强保险对医养结合的支持,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尽快纳入基本医保。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积极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进一步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商业医养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