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5日消息(记者张明浩)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大群众游行活动中,共有300名外国友人通过自愿报名和单位推荐的方式参与游行活动。今天(5日)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其中的两位:一位是因保护长城而被大家称为“洋清洁工”的威廉·林赛的小儿子汤米·林赛;另一位,是清华大学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校机关聘任的首位美国籍副处长朱大卫。

  汤米·林赛:我是英国国籍,中英混血儿,我母亲是安徽人,我父亲是英国人。我是在中国长大的,现在在北京大学学国际关系专业,现在是大二,今年19岁……

  这位中文流利的19岁英国小伙子名叫汤米·林赛,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高鼻梁和深邃的眼眸在他的脸上得以完美结合,身高超过1米8的他在同学们之中十分显眼。汤米·林赛说:“我父亲是一个历史学家,是一个环保学家,很多人叫他‘洋雷锋’。他非常热爱中国的长城,所以他有做关于长城的研究,中国有什么长城他也基本都去过。”

  在汤米·林赛过往19年的人生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跟随父母保护长城及其周边环境。他提到的父亲,就是1987年因徒步走完嘉峪关-山海关长城全线而轰动一时的英国人威廉·林赛。

  1956年10月,威廉·林赛出生于英国利物浦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和中国长城结缘,是在他11岁的时候。威廉·林赛说:“我觉得长城是一种文化。当我11岁的时候我在英国,从世界地图上看到长城,我那时猜想它为什么在那儿?后来,当我知道它是如此巨大时,我知道为什么叫‘中国长城’了。”

  上世纪90年代,在发现长城毁坏严重、垃圾泛滥无人治理后,威廉·林赛开始和妻子吴琪组织保护和清洁长城的活动,被人称为“洋清洁工”。“1990年我又回到了中国,和我的中国妻子,还有我的儿子住在一起,我对长城的热情又增长了,我有一种照看长城的责任感,有时我希望人们能加入我的行动,因为长城实在是太长了。”威廉·林赛说。

  小儿子汤米·林赛说,自己、哥哥和妈妈便是爸爸身边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参与者:“我父亲是1986年第一次来的中国,他对长城的了解可能比很多中国人都深刻,这也对我产生了影响,我对长城的了解也比大部分和我同龄的中国人更深入,甚至比年长于我的人也更深入。因为基本上我从小除了长城就是长城……”

  汤米·林赛说,保护长城这件事,全家人会一代代做下去,能保护多久,就保护多久。因为在他眼里,中国长城是一种“不可衡量的伟大”。他说:“不可衡量的伟大!比如说建筑的材料,真的是很难想象有多少,有点像想宇宙有多大的那种感觉。虽然没有宇宙那么大,但是你使劲去想也想不到。我记得我看过一个数据,不到七公里的长城就够建埃及金字塔。”

  十年前,威廉·林赛曾参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游行。

  在采访中,汤米·林赛开心地告诉我们,自己刚刚得知了大家给他起的新称呼:游二代。“今年我爸爸也来了,他要在观众台来看我游行,所以刚才也学到了一个新词就是‘游二代’,挺有意思的。我虽然出生在英国,但是不到一岁就来了中国,中国是我的家。”

  在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担任要职近20年的美国人朱大卫,现在工作的地方是清华园古月堂。

  朱大卫说:“一开始是因为我太太来清华参加苏世民书院的苏世民学者项目。本来她应该只在这里待六个月,结果她爱上了中国。后来我带着我的两个小女儿也来到中国,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中国这么大,有这么多的文化,人们很友好,食物也很棒。所以,我们搬家了,我离开了耶鲁,我妻子也离开了耶鲁。”

  去年5月份,朱大卫正式入职清华,开始担任教务长顾问。从教学政策、学生准则入手,他又为清华新设立的写作中心提供框架分析,对教学理念、组织结构提出建议。他表示:“我在芝加哥大学工作了11年,然后我去了耶鲁大学,工作了6年。我和我的妻子都在耶鲁大学工作了6年,然后从耶鲁到清华。我现在主要是作为顾问加入清华,提供我的建议,然后帮助清华开展工作。”

  一年多的清华生活,朱大卫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我的两个女儿学了很多中文,我越来越发现这对她们来说真的很重要。而且不仅要学习汉语,还要学习中国文化,因为了解中国将是未来一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这将是真正去理解和参与全球化的关键。”

  作为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朱大卫说,能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游行活动,自己倍感兴奋、倍加珍惜:“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在清华的一切都很好。你知道的,这是一个能让我们感觉是自己的家的地方。而且正好遇到了这样一个机会,参加这么盛大的庆祝活动,我觉得恐怕真的是一生只有一次的事情,太难得了,我太兴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