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5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创立现行法律25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们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人民法院作为守护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多跑一次、最好不用跑”,人民法院一站式、立体化、全流程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是什么样?如何破解“案多人少”难题?如何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今天(5日)我们就来简要盘点一下“司法如何为民?”听大法官讲讲中国司法文明的三张名片。

  小红妹:我来自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我平时在诉讼服务大厅引导大家怎么去打官司,可以去立案窗口登记,还可以领着大家去找不到的地方。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播出的《法治中国说》第三季《大法官说》的节目现场,诉讼服务引导机器人“小红妹”火了。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王飞介绍:“运用这种新的信息技术,能够为群众提供全新的诉讼体验。当事人到法院以后发现了不同以往的新鲜事物,那么他的一些疑虑、紧张的情绪就会慢慢放松下来,能够以一种平和、理性的心态来面对诉讼。”

  诉讼服务导航、诉状自动生成一体机、诉讼风险评估机;e服务区的案件自主查询、档案自主查阅;便民服务区里的雨伞、药箱、婴儿车和轮椅……在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各种便民设施随处可见,司法的温度处处可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分析:“法院还有很多其他的辅助性功能,包括鉴定、保全、送达,还有其他的一些服务都可以在这个大厅里一站式地完成。”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女律师协会会长李亚兰说:“亲身感受就是,这个‘三位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它更加方便了群众,也方便了法官。”

  “诉讼服务独树一帜,提供了中国经验。”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姜伟介绍的中国司法文明三张名片之一。姜伟说:“多元化、集约化、智能化的诉讼服务体系,可称之为‘诉讼服务大超市’‘定分止争门诊部’。”

  当前,人民法院诉讼服务的项目从传统的立案和信访接待,扩展到六大类近50项,这样的“大超市”有多少?姜伟列举了一组数据:“全国有3500多家法院,95%的法院都建立了诉讼服务大厅,83%的法院开通了诉讼服务网,45%的法院建立了诉讼服务App,78%的法院开通了12368诉讼服务热线,所以,目前法院整个在建立‘三位一体’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

  诉讼服务功能由少变多的同时,群众立案由难变易的转变更加引人注目。2015年5月,立案登记制全面推行,目前,全国法院当场登记立案率达到了95%以上,上海、重庆等地超过98%。姜伟说:“为便于群众立案,法院推行案件‘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就近立’改革;立案登记制改革,改变了法院人的工作态度和司法作风。老百姓‘告状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最好能够尽快实现。如何让“门诊部”既“挂号”又“治病”,尽快解决纠纷,同时又化解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法院通过案件分流、多元调解、速裁快审等机制,让当事人能够尽快化解矛盾。

  物业供暖、交通事故、婚姻家庭、买卖合同、原物返还等简易的案子往往可以在诉讼前调解解决,或者是速裁解决。姜伟分析:“2018年,我们的案件量攀升到2800万件,但是我们当年的结案数超过了当年的新收案件,这就意味着法院的旧存案件量在减少,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速裁快审会不会影响案件的质量?姜伟表示:“速裁快审,我们减的是繁琐的程序,不减的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尊重、对公平正义的维护。”

  姜伟介绍的第二张中国司法文明名片是“司法公开力度前所未有,创造了中国模式”。他说:“在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相机镜头能不能进入法庭的时候,中国已经开始庭审网上直播,中国裁判文书网是全球最大的裁判公开平台。‘网上直播+裁判文书上网’是互联网时代司法公开最彻底、最集中的方式,表明中国的司法经得起世界网民的围观和挑剔。”

  第三张名片是“中国智慧法院建设一马当先,创造了中国速度”。姜伟说:“我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推进速度最快、网络覆盖最广、在线规模最大、应用智能最深,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跃。在世界首创互联网法院、移动微法院,大家用微信小程序就可以‘打官司’,展现了中国司法进步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