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我国艾滋病由血液传播发展到性传播为主 流行面广

2017-12-01 19:4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1日消息(记者车丽 见习记者赵聪聪)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1日)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活动主题是“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记者从中国疾控中心了解到,我国的艾滋病疫情仍保持低流行趋势,但流行面广。2016年全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至5.7%,儿童新发感染逐年减少。未来艾滋病防控还有哪些着力点?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为74.7万。其中超过5万人的有5个省区,说明流行程度并不平衡。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研究员表示,今年我国扩大了检测目标,截至9月底共检测了1亿人次,检测人次比上一年增加了17.5%。新发现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为10.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总体是低流行水平,但流行面非常广,有98.2%的县区、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艾滋病例报告。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性传播占到总数的94.2%,异性占了68.6%,男男同性传播占了25.6%。到今年6月底抗病毒治疗的人数已经达到了54.2万,治疗的效果明显提高,从05年的病死率18.4%下降到15年的4.6%,大幅度下降,挽救了大量病人的生命。”

  我国艾滋病防控目前面临着一系列变化。最大的变化是传播途径的改变,由此前的血液传播发展为目前的性传播为主,风险人群由小众变为大众。流行地区由农村为主变为农村和城市并行。邵一鸣表示,从年龄分布看,过去是青壮年为主,现在则变为全年龄组。“男同性恋是在城市为主,异性是在农村为主。另外一个挑战是男同人群、青年学生当中增加得比较快,异性人群可以扩展到几乎全人群,老年男性在农村地区增长比较快。从青少年、中学、大学生开始到老年退休以后的男性,全年龄组人群的扩展,我们防治的工作是越来越重,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自2001年我国启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2015年起,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扩展了到全国,孕产妇检测率不断提高,综合干预措施全面落实。2016年全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至5.7%,儿童新发感染逐年减少。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所长刘征表示,要不断提高孕产检测率,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首先,阳性育龄期妇女怀孕要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使自己的病毒控制到检测不出来。怀孕之后,按照母婴阻断要求来进行治疗、服药。在生产时,要按照母婴阻断的要求来生产和人工喂养婴儿,这样才能保证婴儿不受到感染。”

  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司长秦耕指出,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是我国预防母婴传播工作下一步的核心目标。2017年是中国开展消除母婴传播工作的起始之年,将加强分类指导和精细化管理。努力消除儿童新发感染,让每个孩子都远离艾滋病,守好生命健康的起点。邵一鸣提到,母婴阻断应该是说从技术上最容易实现的一个目标,“世界上已经设立了低于2%的母婴传播率作为消除母婴传播的指标。主要挑战不在于技术,技术可以实现。我国母婴阻断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主要在扶贫攻坚地区,如何在这些地区找到携带艾滋病毒的母亲加以干预是一个挑战。”

  对于人们广泛关注的艾滋病疫苗,离我们还有多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此前提到,这不好预测,但从目前全球研究来看,5年内不会出现,但总体来说艾滋病疫苗的研究正在稳步推进。“简单的一个Ⅲ期临床试验都要5年的时间,疫苗理论已经可以了,要看看实际有没有效果,这样一个临床试验没有5年做不下来,何况现在没有疫苗。在艾滋病研究方面,更多的研究进展还是一种新药的问世和药品的新应用。2017年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7个新药注册了。”

  从国际上看,目前主要推行的防控模式是“三个90%”,发现90%感染者,治疗已经发现的90%的病人,另外把他们90%病人的病毒控制下来。邵一鸣认为,除了推行这套方案外,还应有适合国情的“中国方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很多国家0.1个百分点的波动非常容易,但在我国0.1个百分点就有130多万人,假如到1个百分点就已经1000多万人了。我们必须发展出一套保护绝大多数未感染人的预防为主的策略。从政府来讲,我们现在艾滋病防治经费将近50亿,三分之二甚至80%以上都是用在治疗和治疗相关的领域了,在预防领域投入比较少,应该改变这种资金投入的方向,应该在预防工作有更多的资金支持。”

编辑: 倪艳楠
关键词: 艾滋病;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