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南海I号”沉船整体打捞10周年:已发掘确认文物2万多件套

2017-11-26 17:0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1月26日消息(记者刘飞)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年是我国沉船遗址“南海I号”发现30周年和沉船整体打捞10周年。从1987年沉船遗址被意外发现,到2007年对沉船进行整体打捞,再到至今都还在持续进行的发掘工作,“南海I号”的发现和我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密切相关。

  经过多年发掘,发现“南海I号”沉船是一条满载各类货物的沉船。最新公布的发掘数据显示,已发掘确认文物2万多件套,其中,瓷器19000多件套,所占比重最大。

  据了解,下一步,计划对“南海I号”进行文物与船体的分离,来分类保存、保护。这是一艘怎样的沉船?当时,它正搭载着什么?

  1987年8月,那时的中国交通部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合作在广东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搜寻一艘外国沉船,意外地发现了一条中国古代沉船,船上的货物主要以瓷器为主,经鉴定年代为宋元时期。而后,该沉船遗址被命名为“南海I号”。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研究员孙健介绍,可以把“南海I号”船体本身看作是一个最大的单体文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通工具往往能代表人类科技所能达到的高度,比如说古代早期的马车、船,现代的飞机。货物也很重要,分成两类,一种是大宗的贸易货物,比如说陶瓷器、铁器。另外一种是个人的携行物品,这些客人搭载的携行货物中,有很多非常贵重、珍贵的古代文物,出土了大概有180多件金器,还有漆器,都是非常精美、罕见的文物。

  曾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的严文明教授曾评价说,这让人们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文献和想象中,“我们以前只能在文献上找一点证据,但是具体我们中国人自己发现沉船,发现海底下的文物来了解,进一步研究中国在世界上过去的贸易、交往的线索,(在这之前)基本上就没有。”

  发现“南海I号”沉船遗址后,又经过近20年的前期科研工作,对沉船的发掘方案才确定下来,决定将其整体打捞出水并移至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保存。2007年,“南海I号”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据孙健回忆:“沉船的本体被掩埋在海底,我们当时下去的时候很难通过摄影、摄像的方式来拍。能见度非常不好,因为海底有大量悬泥,所以当时有一个巨大的争论,就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个遗址,是在海底发掘,直接把货物拉走,按船做拆解,还是说把这个沉船整个搬回到陆地来进行发掘。”

  2009年和2011年先后对“南海I号”进行了两次试发掘。此后,全面发掘与保护工作正式启动。其最新发掘数据显示,总共发掘文物2万多件套。

  孙健介绍,沉船表面长22.15米,宽9.85米,目前判断有15个隔舱,船首部的第1个隔舱折断了。发掘的文物数量有2万多件,铜钱的数量比较多,另行统计。其中瓷器占的比重最大,大概有1万9千余件,除此之外还有铁器,金器,银器、铜器、漆器。

  如今,在博物馆中,公众能够看到对这条曾满载货物的沉船的发掘过程。从被发现到现在,人们已经和“南海I号”认识30年了。孙健说,对沉船的发掘和保护过程通常都会是漫长的。对于“南海I号”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他介绍,下一步,计划全部提取船上物品,进行船体和文物的分离,“因为有800多年,在材质上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不可控,比如它的沉船船体饱水量非常高,纤维素的含量非常低,我们希望尽快发掘,做到船货跟船体分离。按照分类保护的原则把它保存下来。我们近期的工作目标是尽快将船体内的货物清理出来。预计到明年上半年,我们争取将船货清完,但是沉船本身的保护工作非常漫长,这个我们也有心理准备。”

编辑: 姜萍
关键词: 南海I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