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校友捐款动辄上亿引热议 建议:扩大普通校友常态化捐款

2017-05-21 17:4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杭州5月21日消息(记者刘乐 孙莹)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日前,浙江大学接受了校友企业11亿元捐款,再次刷新国内校友捐款最高金额纪录,引发各方关注。很多高校对于社会捐赠的热情高涨,但是因为捐赠体系不成熟,也发生过一些争议。专家表示,高校捐款的问题,归根到底三个方面:谁来捐,如何捐,怎么花,高校维护所得捐款的透明公开,不仅是对公众的知情权负责,其实更是在维护捐赠者们的权益。

  首先是谁来捐的问题。今年初,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公布的2017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国高校累计接收校友大额捐赠总额突破230亿元,受捐金额上亿的有39所高校。其中清华大学以受捐25.29亿元的金额居首,浙江大学7.66亿元,居第八。据统计,去年,全国高校累计捐赠在1亿元以上的校友(含集体)有50多人,清华、北大最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高校捐款主要还是以少数精英校友为主,通俗点说就是富豪校友,普通校友的捐款很少。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国外,比起富豪的大笔捐款,普通校友的捐款才是大头。同时,他们更看重校友捐赠率这一指标。

  熊丙奇介绍说,所谓校友捐赠率是指100个校友中有多少人捐款。校友捐赠率反映出一种捐赠状态。在美国,校友捐赠率是评价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指标,比如普林斯顿大学能达到68%。而我国如果按校友捐赠率来算的话,很多学校都不到1%、2%。

  熊丙奇表示,比例悬殊当然也有办学体制等原因,但是让更多的普通校友捐款而不仅仅依赖某位富豪的捐赠,应该是今后国内高校捐款的方向。熊丙奇还表示,高校在收捐款的同时,也应该问问自身,为学生做过些什么。

  另外,国内高校捐赠方式上的不规范,有时也给捐赠者带来麻烦,或者带来一些争议。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友将其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赠给了母校,引发赝品质疑。同样在去年,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座椅面向校友认捐,每个座椅认捐费高达2-5万元,引发“天价座椅”争议。

  熊丙奇指出,这些年,我国大学在接受捐赠的时候,往往面临很大争议,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进行解决。

  另外,近期,浙江大学获得了校友企业11亿捐款,11亿并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分10年分期付款,而且分期付款用的是基金的投资收益。许多人对这笔款项的具体使用及监管提出疑问。

  熊丙奇认为,这里面的问题是,学校能不能保证未来10年这11亿都能到位?因为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捐赠开始说的特别好,达到宣传效果后,最终却没有兑现。

  在熊丙奇看来,重视校友和社会捐赠是正确的办学战略,但是,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经常引发争议,原因就在于捐赠不公开、不透明,捐赠模式不清楚。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基金会在通过登记管理机关年度检查后,要将年度工作报告在指定的媒体及基金会网站上公布。

  熊丙奇认为,大学重视校友和社会捐赠是正确的办学战略。但是,要做好校友捐赠和社会捐赠,一定要保障捐赠信息公开、透明。高校必须向公众公开捐赠的收入、支出,这样才能树立捐赠的公信力,避免受到争议,才有利于这项事业的推进。

  熊丙奇同时也建议,国内高校应该主动改变筹款的思路,不要一味等待土豪校友大额捐款,而应扩大普通校友的常态化捐款。

编辑: 朱琪
关键词: 浙江大学;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