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中国之声 > 新闻晚高峰

央广网

环保部对“红顶中介”下最后通牒 8家机构将率先脱离

2015-03-25 17:56: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24日消息(记者杜希萌 丁飞)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环保部今天(25日)发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将分三批,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其中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机构要在今年率先完成。对于这样的一条消息,有媒体用了《环保部对“红顶中介”下最后通牒》的标题。

  这个“红顶中介”到底是什么?《人民日报》曾经刊文指出,从“红顶”一词便可知晓,此类中介机构脚踏“政府”和“市场”两艘船,与政府部门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红顶中介”在各行业广泛存在,他们从政府手中接过审批权,却与政府部门结成利益共同体,暗中勾兑,催生腐败。在司法鉴定和环评报告领域,这种“利益捆绑”尤为明显,“红顶中介”们也靠垄断获得巨大利益。

  这一次环评机构和环保系统“脱钩”,将如何解决这类似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项目建设前进行的、对于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程度的预先评估。如果这份评价报告认为项目建成后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那么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就必须进行修改,甚至是取消。也就是说,环评制度对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把关人”的作用。不过,根据环保部此前的统计,全国环评机构一共1162家,其中挂靠在各级环保系统下的就超过300家。又是环评单位,又是审批单位,这是典型的裁判员、运动员二合一角色,当然,它也是政府和市场边界不清的集中病症。曾经先后在3家环评企业工作过的宋先生,就向记者透露,行业里存在着“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现象。

  小宋:即使它选址再不合理,工艺再不合理不合规,但还是有办法让它通过。就是规避些问题,或者是他避而不谈,或者像那种项目比较大,会把它拆分成单个的生产线或者厂房这种。单独拆分之后,有一些污染是在整个生产线连贯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如果拆分之后,就不存在这种污染现象。

  环评变成“乱评”,这个问题并不全部因为环评机构挂靠环保系统所致,但是双重角色却很容易导致以上问题。“绝不允许卡着审批吃回扣,带着红顶拿黑钱。”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明确表态,决不允许“红顶中介”的问题继续下去。环保部直属事业单位的8家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

  脱钩,是环保部打出的一记重拳。根据今天发布的《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所有环保系统的环评机构将分三批完成脱钩。具体时间表是,环保部直属单位的8家今年率先完成;西部省级及中、东部地区各级环保部门所属的环评机构明年6月底前完成;而西部地区市县级环评机构明显偏少、偏弱,被列为最后一批完成。最终在2016年底前全部退出环评市场。根据方案,脱钩后,环保指数单位及其所属企业的在编和聘用人员,不能作为环评专职技术人员,参与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工作,也不能在环评机构参股。

  陈吉宁:我们分批分期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一律取消环评资质。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从环评开始到审批到验收全部全部向社会公开,做到阳光环评。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副教授胡静说,脱钩的措施,将有助于环评回归“环保把关人”的角色,但只“一刀”,还是远远不够的。

  胡静:基本上还是要斩断评价单位和审批单位的一个关系,这样使得让环评单位所做出的评价结论确确实实可以反映这个建设项目对于环境影响所做出的评估,这样也是保证这个结论的中立性。这一刀下去,实际上还是不够的,建设单位与环评单位的之间的瓜葛就不是红顶中介的问题了。

  曾经多次参与环保法等重要法规修订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周珂认为,除了脱离关系,未来在环评制度的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周珂:我们的环评现在还不能说完全是一个市场的路径,它还是把它作为一个管理的工具。环评这种带有盈利性质的,实际上它也涉及一个环境资源的分配的问题,行政的权力直接挂钩这个肯定是不行的,这些该通过市场的一定得要通过一下市场。

编辑:赵亚芸

关键词:环保部;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环评机构脱节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